1979年8月,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掀开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新篇章。与伯恩斯和米勒不同的是,源于认同货币数量论,沃尔克坚信唯有货币政策能处理通胀。“咱们的政策……鉴于一种容易的前提——一种被往日几百年经验所声明的实是——通货膨胀与货币、信用过度膨胀有势必联系。”他将政策指标从联邦基金利率调转方向货币数量(M1,或“非借入准备金”),期望经过下降货币供给量增速压抑通胀。者点评以为,新操作准则视为一场货币主义实验。非借入准备金指标制实质上,沃尔克不过从新发动了旧准则而言。“非借入准备金”(non-borrowedreserve)与“借入准备金”(borrowedreserve)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后者的历史可行追溯至1923年——美联储正规发动借入准备金操作程序。这是一种间接的利率调控程序,美联储可行在不调度贴现率的概况下,仅经过公布市场操作就能对货币市场利率发生作用。当买卖柜台卖出证券时,银行借入准备金增添,利率上升。政策制订者以为,利率之是以会上升,是由于银好的还钱负担加大。一组更常见的概念是法定准备金(requiredreserve)和超额准备金(excessreserve)。实质上,准备金总额既可行被拆分为借入准备金与非借入准备金的和,又可行被拆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和。是以:法定准备金(RR)+超额准备金(ER)=借入准备金(BR)+非借入准备金(NBR),也可改写为:NBR-RR=ER-BR。超额准备金唯有数量含义,不区别准备金的来自,既可能是贴现借款,也可能是银行自有资金。源于法定准备金的打算是滞后的,假设银行存留合意的超额准备金水准,那末,当央行打算非借入准备金时,也就打算了借入准备金——当央行下降(或提升)非借入准备金指标时,银行就须要借入更多(更少)准备金,联邦基金利率也就随之上升(或下调)。在1979年10月6日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沃尔克导入了新操作准则:FOMC每年会设定了M1增速指标,因此反公布准备金总量,减去借入准备金指标,终归获得非借入准备金指标。美联储经济预测部门会定期修正M1增速预测值,据此革新准备金总额指标。买卖办公室会从中扣唯有借入准备金指标,继而获得借入准备金。借入准备金的浮动会作用联邦基金利率及其与贴现率的溢价,缩短M1增速预测值与指标值的差距。在非借入准备金指标制下,准备金供应曲线(Rs)是弯折的(图1),其与垂直的准备金要求曲线(Rd)一同打算了联邦基金利率。当美联储下降非借入准备金请求时,银行就须要更多的借入准备金,这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反之则反之。自然,美联储也可行干脆提高贴现率。新准则下,联邦基金利率是内生的,故其振动率也相比高。图1:美联储“借入/非借入准备金”操作准则来自:黑泽尔,《美联储货币政策史》,p.252-255,东方证券财富探讨中心 简而言之,沃尔克处理通胀的秘方,便是操控货币供应增速,构建货币政策可信度,锚定通胀预期。详细形式包括:其一,扩大准备金缴纳范畴,调低非借入准备金指标水准,下降货币乘数,继而收缩广义货币供给量。1980年经过的《货币操控法案》请求全部存款机构缴纳准备金。其二,经过提升借入准备金指标间接提升联邦基金利率。调转方向货币数量指标的一种好处是解决了“应当加息多少”争论。1980至1981年间,联邦基金利率屡次突破20%,一度达到22%的历史高位。其三,1980年3月,在政府的扶持下,美联储发动了“特别信贷节制计划”。这点措施都有助于下降货币增速。里根上台以后,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右转,他本人也痛恨通胀,这也有助于美联储重建独立性。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沃尔克缔造了“通胀预期本位”的货币政策构架。沃尔克上任初期及此前,FOMC争论的核心是:该不该加息,以及加息的幅度。设定货币数量指标是另辟蹊径,不但可行加强联邦基金利率的弹性,另有助于同一FOMC的意见,缓和加息的阻力;另外,还清楚地向公众传达了美联储的政策意图,由于货币数量与通胀的关连更容易明了。压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1980年上半年和1981-1982年的衰退,失业率在1982年底升至11%,但从1983年1季度最初,美国经济显著好转,通胀降到了4%之下,GDP也规复了正增添。新准则是应对通胀恐慌的权宜之计,是以并没有持续太久。1982年初,沃尔克在国会作证时称,通胀缓解的趋向曾经准确,美联储转而最初应对经济衰退。在这种进程中,M1与名义GNP的相干性下调。美联储压缩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明显的外溢效应。利差扩大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加重了具有美元债务敞口的新兴市场国度的债务压力,首当其冲的是拉丁美洲。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成为美联储放弃新准则的催化剂。10月5日例会上,FOMC正规宣告放弃M1指标,干脆将“借入准备金”当作操作指标,并一步步回归“价值型”操作准则。财政赤字和美元升值加重了美国的世界收支失衡。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最初,美国世界收支逆差及其占GDP的比例快速扩大,1982-1990年延续9年赤字,峰值显露在1987年,世界收支差额达到1,6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3.31%,均创下二战后的峰值。这导致美国国家内部庇护主义情绪上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1985年的《广场合同》,G5完成共识,推进美元贬值。沃尔克的想法是,美元贬值可行在改进美国世界收支的同一时间,缩短其它国度的顺差,推进其国家内部实行更具刺激性的政策。然则,美元贬值并没有显著扭转美国世界收支赤字扩大的趋向。1987年2月,G5又签定了《卢浮宫合同》,美元汇率企稳,美国在向德日等国施加刺激政策负担的同一时间,也计划经过《格拉姆-拉德曼法案》收缩财政赤字以平衡世界收支。终归,计划破产,合同瓦解,美元进一步贬值,还触发了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FOMC一步步停止运用借入准备金指标,却是更干脆的设定联邦基金利率指标。当作为通胀预期的代理变量的长久债券利率上升时,美联储就会提升联邦基金利率(图2)。图2:美联储“非借入准备金”操作体制数据: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探讨中心 1987年恐慌时期,里根无提名沃尔克连任,这多少有点令人认为,也许有点功成身退的意思。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正规就任。他继承了沃尔克的“逆风而行”观念,以为美联储应当锚定通胀预期,承受起稳固物价的指责,也认同将债券长久利率作为通胀的衡量目标。“假如长久利率显露将要大幅上升的信号,美联储应当快速采用行动,实行严厉的操控通胀的政策。”两个月以后,股市崩盘,格林斯潘力挽狂澜,缔造性地用下降联邦基金利率的形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缓解市场振动。之前,在“白之浩准则”的指引下,央行通常会加息提供流动性。90年代初今后,通货膨胀没再是美联储制订货币政策的约束。截止1997年,美国通胀率曾经下调到1.5%。在格林斯潘看来,这却非他的功劳,却是全世界化、自由化和制造率增添带来的。格林斯潘时期的美联储是个优秀的危机治理者,有用化解了1987年股灾、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科网泡沫,经济并没有陷入持续的衰退。格林斯潘无被“准则”牵着鼻子走。他始终对货币政策准则含糊其辞,从未准确宣称通胀指标,反而对危机眼前的相机选择情有独钟。两大货币政策思路的相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准则可被分为两类。一是“扩张-压缩”(go-stop)的相机选择准则。使用这类准则的决策者通常以为,通胀由于真正冲撞,而非货币景象,其理论根基是凯恩斯主义,操作上以菲利普斯曲线为指引,以为货币政策的指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物价稳固则由收入政策承受。“扩张-压缩”的货币政策是顺周期的,由于依据菲利普斯曲线,下降通胀的独一路径,唯有增添失业。伯恩斯时代,美联储奉好的便是“扩张-压缩”准则。二是鉴于(准)准则的货币政策。它重申构建货币政策可信度,锚定通胀预期,稳固价值水准,下降通胀振动,例如经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实现货币数量增速指标。其理论根基是货币数量论和理性预期理论,对应的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弗里德曼所重申的:通货膨胀什么时候、何地皆是一种货币景象。是以,鉴于准则的货币政策是“逆风而行”的,且重申先发制人,将可能超越指标值的通胀“扼杀在摇篮里”。伯恩斯和米勒时代,美联储都奉好的是“扩张-压缩”交替的政策准则。此间,美联储非是“通胀斗士”,却是通胀生产者。除了就业的考量之外,政府生产通胀的另一意图是增添税收,由于,私人和公司所得税的纳税级别都会随着名义收入的提升而映入递增。沃尔克翻开了新的一页,继承了马丁的“逆风而行”准则,重建了美联储的信誉,这才有了“别站在美联储的对立面”的市场共识。从产出缺口的方位来讲,“逆风而行”准则请求在产出缺口转正时就最初加息,这预示着下一步便是经济过热。反之,“扩张-压缩”准则还要等到经济过热后才加息。当美联储不运用公布市场操作来作用利率时,产业负债表中的消息就不行充分表现美联储的举止。相对意义上讲,从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主席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的产业负债表范围是最“小”的,也是最安稳的,总产业占GDP的比例在4.5%-6%之中窄幅振动。一律范围从期初的1600亿美元增添到了期末的9000亿美元(图3)。图3:美联储产业负债表范围与构造(1980-2008)数据来自:金融稳固中心(CFS),霍普金斯大学,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探讨中心 构造上,产业端的政府证券占比从71%提升到了80%,期限以短期和中期为主,黄金占比进一步从7%下调到1.25%。负债端,根基货币中间,现款为王,占比从70%提升到了87%,准备金占比相应地从20%降到了2%-3%,低位时略超1%。两者合计占比90%。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瓦解,美联储发行货币没再遭到黄金储备的约束,可随实体经济的货币要求而浮动。政府证券替代了黄金充当货币发好的媒介。2006年2月1日,伯南克接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时期谢幕,一场风暴酝酿已久,格林斯潘也因而走下神坛。(本文为“拆解美联储产业负债表”系列之第六篇,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探讨员、财富探讨中心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