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对西方人来讲意义非凡,这是一种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时代,是神学和教会权威渐渐衰弱,近代科学一步步崭露头角的世纪。在这种时代,文艺复兴的启蒙和地理大发觉拓展并颠覆了大家惯例的全球观,鉴于想象、神话甚而艺术的生活,渐渐被一个经历和实证的精神所取代。《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华夏的古今丝路》这本书就收录了今天许多西方学者,围绕那一时代的写作,表现出西方人对华夏感官的系列转变。[意]苏尔迪等著《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华夏的古今丝路》,邱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 从想象到经历的东方西方商贩向东走的时尚风尚早在公元前就已不鲜见。亚历山大大帝向东方拓展着本人的疆土,一直打到了中亚和印度。以后,希腊商贩尾随而至,成功挺进并穿越马六甲海峡,沿着越南东南沿海向前,甚而抵达北部湾。华夏人的远洋则显露在公元三世纪以后。这最重要的归功于造船技艺的发明,尤为突出的是能够使船在航行中降低停靠、提升时间效能等方向和航行上的优势技艺,这在那时代表了全球产业的顶尖。在公元370年,华夏的船队到达马六甲的槟城,公元4世纪末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公元5世纪,有可能到达了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河口,经停亚丁湾。与那一些同东方发展贸易的商贩不同,源于消息传导形式的落后,西方的多半人仍对这种国家知之甚少。在中世纪早期绘制的地图中,远东是一种千奇百怪的位置,或者飘着美梦的天堂,或者充满噩梦的深洞。这两种观点如许矛盾,作为幻想又如许同一。当时,洋人的地图其实不是今日科学意义上的地理标识,“map”的本意即“布”,指的是承载相干消息的原料,其实不指代真正的地理——对地形的描画(geography)。地图上所标识的与其说是他乡,不如说是西方人脑中的想象。在这块“布”上,神学家和哲学家都感觉本人有权利在欧洲以外的东方堆放各自的奇思妙想。虽然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就曾经准确区别了“上帝之物归上帝,凯撒之物归凯撒”,但藏于每私人心中的“天堂”和“地狱”却一次次被表现在了地图的远东位子。那边描绘着民间天堂或伊甸园,被以为是真正存留的位置。而在更远的位置,比如华夏的东北,则被标识为“歌革”(Gog)和“玛各”(Magog)所在的恐怖之地,那是两个十分可怕的民族,《启示录》和《古兰经》都对它们有所描画。传说亚历山大大帝亲手铸造了高墙与铁栏,以防抵它们的入侵。而基督徒则说,在人类末日之时,敌基督者就会把“歌革”和“玛各”放出去,践踏全部的自由王国。这点关于未知全球的想象、向往乃至恐惧,是人类本性中的真正写照。西方人分享着同样的恐惧。后来匈奴和蒙古人的入侵,也许又进一步加深了它们对“歌革”和“玛各”的恐惧,而且因此诞生了对长城的想象:华夏人用以阻挡“文明”之外蛮族入侵的防线。马可·波罗的行记马可·波罗是最早走势丝路的西方人。或许是1275年,或许更早,马可·波罗父子和叔侄来到了可汗的夏宫,它们沿着戈壁滩的北部,通过甘肃,到达蒙古人的旧都哈拉和林城,接下来直到忽必烈的夏宫——上都。它们经由丝绸之路来到华夏,从陌生人变成了半个华夏人。西方人对华夏的感官,也最初从观念映入经历。在华夏时期,马可·波罗学到了各式不同的言语,通晓本地文化。因他深受忽必烈的喜欢,后者甚而委任他处理过扬州——马可·波罗自称治理过三年的都市,他说本人亲眼见证了这座都市在元朝统治时代的文化与经济的进行。马可·波罗像 在华夏的二十好几年里,马可·波罗游历了好多位置,足迹远至东南亚和印度。回去以后,他把在亚洲二十五年间的经验都写在了这本书里,此中最为具体的便是华夏。游记的第一版由马可口述,比萨人鲁斯提彻(Rustichello da Pisa)梳理纪录,达成于13世纪末。这本游记刚问世时名为《寰宇记》(Devisament dou monde),即“描绘全球”的意思,在意大利也常被称作《百万》(Milione),意味其丰富的见闻。另有一说是,书名源自马可·波罗家庭的一种姓氏“Emilioni”。游记一经出版就广受钟情。欧洲公众对华夏如许好奇,以至于这本书快速成为商贩和市民喜欢的读物,马可所讲述的那个全球与此前神学家和哲学家们想象的十足不同。且不管对欧洲人来讲十足陌生的、最新的地理消息,光是那一些用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堆金积玉的城池,马可对这点场面的描绘就足以语惊四座、摄人心魂。《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对远东的想象带来了极大冲撞,以至于直到1570年,佛兰芒的地理和地图学家亚伯拉罕·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依然将这本书作为本人绘制地图时的要紧参考。波罗兄弟自威尼斯启程,《马可·波罗游记》,约1400年 然则,马可·波罗也非十足真正,他的描绘同样有好多夸张,文过饰非在预想之间。比如他从未来过日本,却以为那边的街道和屋顶都由纯金塑造。以至于后世的制图师以为这便是古希腊神话中传说的“黄金岛”(Chryse)——挨着“白银岛”(Argysra)。这还作用了奥特里乌斯,他将他们从不列颠群岛之外的汪洋,安插到了东方的海水里。这类成见作用了大量的旅游者,这点人即使身处北京,仍会一本正规地怀疑:是非是另有另一种位置藏着一种更为辉煌的“契丹”。它们宁可信任前人的幻想,还不愿去信任这便是它们憧憬的东方。1602年,一位名叫鄂本笃(Bento de Gois)的葡萄牙传教士,便是奔着这样的指标,去找那个真实的契丹。而利玛窦和其它耶稣会教士不得不在北京干脆做了天文观测,指着日月星辰叮嘱它们:不论怎么,独一真实的契丹,便是它们现在身处的华夏。卫匡国的华夏地图随着达·伽马达成非洲航行、1492年哥伦布发觉美洲,16世纪的欧洲映入了地理大发觉的时期。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船抵达了广州,这其实不是第一艘停靠广州港的西方船舶,穆斯林商贩早它们几个世纪就曾经和华夏人最初了贸易往来,但这是基督徒水手首次显露在广州港。其后,麦哲伦的船队达成了环球旅游,地图上的想象才终归被人类的脚步与路径取代。1655年,意大利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i)提交了一份华夏地图册给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这册地图集名为《华夏新图志》(Novus Atlas Sinensis),由十六幅大地图和八千若干地点坐标构成,这是有史以来,欧洲对于中华帝国的详细幅员和体量最为具体的描绘,也是西方首次得到了详细而量化的相关华夏的消息。在1654年返回欧洲门径荷兰时,他还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华夏上古历史》(De Bello Tartarico Historia),卫匡国本人曾二次造访华夏,初次于1640年从葡萄牙出发,在华夏长久逗留;1655年回到罗马后短暂停留又再一次返回,终归在1661年逝世于华夏。是以,卫匡国对华夏的描画是十分真正和详尽的。卫匡国肖像,麦凯丽娜·瓦提尔绘,1654年 《华夏新图志》(局部) 这一时代的旅游家带来了真实的华夏信息,欧洲人对华夏的兴趣遂再一次风靡。chinoiserie便是那个时期缔造的词汇,用来指称华夏作风的物品。不少绘图师为了取悦大众,也纷纷模仿卫匡国地图集样式,出版各色书籍和地图。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偶像正是康熙皇帝,他千方百计地模仿后者,并专门请了王室卡西尼家庭成员为法兰西王国特制了一部新的三角函数地图,借以理解东方帝国的面积。而当他确定本人的国土远小于大清帝国时,不禁感叹万千。熟悉的陌生国家毫不夸张地说,华夏对欧洲全球的作用难以估量,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瓷器等为人类带来庞大进步的许多发明自不必再说,对于华夏的其它方面的消息也再次作用了欧洲人,这区别反应在经济、道德、思想、政治等范畴:利玛窦第一种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以注释,启蒙主义的先锋伏尔泰便是一种华夏迷,他推崇华夏的政治和思想,同一时间还将《赵氏孤儿》改编成戏剧。而在政治层次,也有个典故颇值得同读者分享:1601年,当利玛窦被宣为欧洲大使进京面见皇上时,考量到不得不向华夏人陈述本人的出身,他几经考量,舍弃了本人的“意大利人”出身,自称“欧洲人”。利玛窦像,游文辉绘,1610年 与今日不同,在那时,同一的“欧洲”概念其实不存留。欧洲只只是一同具有一种最高的精神领袖:教皇,各地皆由不同君主分治。于是“欧洲”是一种精神概念,而不具备世俗或地理的意义。利玛窦给与了这种抽象概念一种具备政治含义的“疆域”。由于在他看来,不论从幅员的辽阔水平、历史的古老水平,仍是从权力的范围尺寸来看,他必需具有一种与华夏旗鼓差不多的出身背景才行,也正是在这样的信仰鼓励下,利玛窦才会如许划时期地给出一种详细政治实体下的“欧洲”概念。但自16、17世纪的中西“大分散”今后,长久以来的欧洲中心论随心所欲地涂抹着历史的叙述。在西方人眼中那个以前富饶并具有精致而灿烂文明的华夏,统统被欧洲中心论主义者抛诸脑后了。在它们看来,东方全个变成了一块模糊不清但又出奇单一的地缘政治体,被打造成一种落后的所在,没再值得关心或深入探讨。华夏再一次从一个经历的熟识变成新的陌生,不过这一次,新的陌生延宕了近四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