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好上海博物馆对外展出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展,是一次具备特异意义的展览,这一次展览不以“热门”名作的展现为旨,却是从学术探讨的方位,对美术史书写中诸多疑难难题发展深入的整理,革新了公众对从华夏美术史到沪上区域美术史,乃至红色美术的全体历程,在造成、进行和作用方面的通常认识。偶见一句禅诗:“新英秀气发中枝”,在此借用以形容上海区域美术史的汇聚。正是这样的“新英秀气”般的寿命力,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策展人所提议的“吴门前渊”,又于其后作用了独具特点的海派艺术。上博展览现场,明代董其昌《题杜琼南村别墅图册》中有“吴门画派之岷源也”句 依据学者郑嘉晟的探讨,元初忽必烈(1215—1294)对江南士人采用了必定的优惠政策,包括对征收较低的赋税,纵容兼并土地,应用江南地主参政等。江南的士大家因此得到了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苏杭一带的经济可以进行,众多士人不用做官也能过得富庶悠闲,具备了营造文化生活的经济根基。如《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张简”条中载:“胜国时,法网宽大,人不必仕宦,淛(同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杨廉夫辈主之,宴赏最厚。”赠礼中甚而有“黄金一饼”“白金三斤,一镒”等,切实非常丰厚。因而那时的士人常常有“客居”的雅好,即安心地住在位置士绅的庄园中,过着一个“安居暇食以谈礼乐”的隐居交游生活。至元代中后期,海上成为了诸多士人隐居的所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男士在《全球新闻》6月22日的采访中,将上海的士人分类为“避地”“土著”“宦居”“住持寺庙道观”“游历寓居”五大最重要的类别。在本次展览中,“避地”有陶宗仪(1239—约1412)、杨维祯(1296—1370)、马琬(不详—1378后)、钱惟善(不详—1379)与邵亨贞(1309—1401)等;“土著”有陆居仁(1335年首尾)、张中庸;“宦居”有吴福孙(1280—1348)、顾园(1321—1382)等;“住持寺庙道观”有邹复雷、邹复元兄弟、贡师泰(1298—1362)、姚玭等。依据上博陶喻之探讨员在《对于杨谦本事与马琬等的沪上创作》一文的考证,杨瑀(1285-1361)有《静安八咏》两首,《竹西草堂图》和《杨竹西小像》中的主角则是上海大隐杨谦(1283—不详)。至元末群雄起兵后,江南士人有一部分投向张士诚团体,如王蒙(1308—1385)等,期望能够经过张氏的实力保境安民。再如王逢(1319—1388)“坚卧不起,隐上海之乌泾,歌咏自适。” 本次展览中有他在至正丙午年(1366)为南宋赵葵(1186—1266)《杜甫诗意图》的题跋。另有杨维祯(1269—1370),陶宗仪(1329—约1412)皆避乱松江。因而,这一时代上海地域的松江、乌泾等成为元代后期文化精英的隐居或流寓之所,能人的集中使上海区域美术史具有了优良的根基和潜力,正如凌利中所论:“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干”。从绘画方面来看,上海地域的士人画家在必定水平上继承了两宋的特点,这在文人画风为主的元代美术史中,实质上是有新秀之气的,也为成就“吴门前渊”奠定了根基。此中,一部分是对两宋宫廷画作的继承,如本次展览中任仁发(1254—1327)的《秋水浮鹥图》,张远的《潇湘八景》,曹知白(1272—1355)的《清凉晚翠图》,马琬(不详—1378后)的《暮云诗意图》等都有此意。元任仁发《秋水浮鹥图》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另有一部分还继承了禅宗绘画的特点,如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邹复雷(运动于14世纪中)的《春信息图》(1360),拖尾有杨维祯、顾宴跋,元杨瑀题引首。杨维祯书于至正辛丑年(1361)的题跋云:“鹤东炼师有两复,神仙中人殊不俗。小复解画华光梅,大复解画文仝竹,文同龙去擘破壁,华光留得春信息。”指明墨梅继承的是北宋华光仲仁禅师墨梅的特点。这一路墨梅也由王冕(1310—1359)连续,后来开创了明代水墨写意花鸟之风。元代,邹复雷,《春信息图》,1360,纸本墨笔,34.1 x 223.1 厘米,弗利尔美术馆藏。 另一方面,元代后期上海地域的实景画也曾经涌现,突显了区域的文化特点。本次展览中之前未曾表现的几件名迹,将之前要点讨论的实景画的明中期流行时期又前进推行。此刻看来,上海地域也可称为实景山水画的一处源头。在元代李升的《淀湖送别图》中,他落款道:“高士蔡霞外主席冲真观,同谙公为诗以送之,复作是图,以志岁月云。至正丙戌(1346)六月十又三日,升再题于元览方丈。”文人的交游中常有雅聚与迎接送往,留住情怀的回忆,便会牵涉到实景的地点。依据本次展览的材料,元览方丈即元代著名道士杭州人王寿衍(1273—1353),其于延佑元年(1314)授弘文辅道粹德道人,领杭州路道教事。另元代文人尤存有《送李紫筼归淀山草堂》赠之:“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在克利夫兰所藏的李升《维摩说法图》中,其落款即为“紫筼生李升识”,因而又称为“李紫筼”。《维摩说法图》后隔水的花绫上有吴湖帆的题识:“子云真迹此卷而外未之或见……”可视《淀湖送别图》是一件珍贵画作,也是日前李升山水画的孤本。吴并以为李升继承了“曹贞素、朱泽民、唐子华等”,也便是元代的李郭传派。卷后有朱彝尊(1629—1709)的题跋。第一段隶书云:“画家好手,元时特多,略见《图绘宝鉴》,紫筼生李升异一也。生濠梁人,善写窠石墨竹,兼工平远山水。斯卷为送冲真观主蔡霞外而作,松林清疏,峰岚渲以焦墨,澹抹蠃青作遥山,信称逸品。今藏孙上舍洪九家,意当日必有诸公赠言跋卷,惜为人割去,肰(同然)郑人买椟还珠,珠固在,庸何伤?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五日北至,小长芦朱彝尊识。”第二段楷书云:“紫筼晚居淀山湖畔,故吴郡尤存以仁赠以诗云: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云间钱元方彦直赠以诗云:谪仙今住五茸西,大泖当门鲈正肥。其居有白云窗,东维子赋之,今其旧迹没有存矣。慈溪黄玠伯成题其墨本竹枝云:刻雕妙入神,余情寄乀丿。殆时人重其墨竹,以之雕刻屏风云。尔洪九方排纂书画谱,复题此归之,俾采入卷中。八十翁彝尊又跋,戊子四月既望。”“金风亭长”白文长方印,“竹垞”朱文方印。此处的“乀丿”能否指以书入画后似竹叶或竹枝之形,还请方家指正。朱彝尊题跋中的“东维子”是杨维祯的别号。五茸此刻上海市松江县西,大泖在枫泾周边,离淀山湖还不远。杨维祯有诗《用苏昌龄韵,赋李紫筼白云窗》:“紫筼之筼筼满林,白云之云云复深。忽见南山有真意,时闻好鸟流清音。”从诗句来看杨维祯与李升有所交游,而淀山湖畔的住处恰是清幽的隐居之所在。另陆居仁曾有诗《招铁笛道人游泖寺》,其曾与杨维祯同游青浦一带。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1346,纸本设色,23.0 x 68.4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1346,纸本设色,23.0 x 68.4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局部),1346,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李升,《维摩说法图》款识。 展览中并有被归为元代画家张中(运动于14世纪后半)名下的《吴淞春水图》,左上有倪瓒(1307—1374)款的诗句:“吴淞春水绿,摇荡半江云。岚翠窗前落,松声渚际闻。张君狂嗜古,容咱醉书裙。鼓柂他年去,相从远俗气。倪瓒。”陶喻之在《元画全集》对于《吴淞春水图》的讲明中提到,画面左上角有挖补踪迹,顾复在《平生壮观》卷九中即瞧出画中倪诗有句“张君狂嗜古,容咱醉书裙。”再加上画法似黄公望,因而以为是张中之作。因《图绘宝鉴》载:“张中,字子正,松江人,画山水师黄一峰,亦能墨戏。”另外,杨维祯的弟子,华亭人袁凯在《海叟集》卷二中载《陶与权宅观张子正<山水图>》诗,也提到张中家中先辈尽为卿相,但门庭衰微以后,便成为隐居之士。据文件,元时画吴淞山水,其实不止张中名下这一件,陆居仁有诗《题曹知白吴淞山色图》,王冕有《曹云西画<山水图>》,此中有句:“昨天亭东白云起,怅望吴松满江水。”曹知白曾以策从行中书左丞凿吴淞江,有不少功劳,他也绘制了吴淞江的实景山水画,这点皆是随着士人在沪上的运动而发生的富有时期气息的实景画创作。元 张中《吴淞春水图轴》纸本 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另外,张中与杨维祯亦多有交往,据《年谱》,杨维祯还曾在1360年为张中作《野政堂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张中《桃花幽鸟图》,画面左侧有款识:“海上张守中为景初男士画。”钤“张氏子政”朱文方印。这一款识表达,张中已将本人区域“名片”表现为切实的上海。杨维祯在画面子上方中心题曰:“几年不见张公子,忽见玄都观里春。卻忆云间同作客,杏华吹笛唤真真。老铁醉笔。”钤“廉夫”白文方印,“铁笛道人”朱文方印。从这一居中不让的题款位子来看,杨维祯是那时诸人的文化领袖。画上左侧焦伯诚题诗有句:“铁仙诗句张公画,二老风流昔擅名。”可行想见,杨维祯和张中不仅交谊浓厚,且在海上区别为诗与画的名流。展览中杨维祯的《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是其晚年所作的大字疏卷,张珩男士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谈道:“字大有四五寸者”,“铁崖书传世者大字少许,余于《春信息卷》后题志外惟见此一卷。”本来,本次展览中还陈列了杨维祯的《草书录余善和张雨小游仙诗轴》。张珩、学者楚默和王菊如都录入过该疏的全文,现录如是:真镜庵募缘疏。宓以真镜庵百年香火,大启教宗;高昌乡景灶人烟,均沾福利。率尔历星霜之久,竭来见兵燹之余,虽然有天隐子手握空拳,必仗富长者脚踏实地,青铜钱多多选中;只消笔下标题,黄金阙咄咄移来。便见面前突兀,栖宿四方云水,修崇十地功勋。近者悦,远者来,咸囿法王没有遮之大造;书同文,车同轨,仰祝天子一统之间心。谨疏募缘。天隐子撰疏并书。铁道人。这件书法文风颇有古意,无采纳散文的形式,却是宋代从前募缘疏具备对仗语感的书写,但相关于四六文也有所浮动,题跋中钱大昕(1728—1804)也将“宓”字考证为六朝人碑中多借用之字,是为“伏”义,显现出古雅之趣。学者王菊如依据文中“兵燹之余”,“书同文,车同轨,仰祝天子一统之间心”,提议这件疏可能是明初所作,也便是自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至1369年杨维祯晋京此前。另外,在本展《杜甫诗意图》的题跋中,杨维祯谈到:“西隐中吉师出此图于兵火之余,扬州蓧荡斩伐殆尽……”这边的“兵火之余”用词与“兵燹之余”类似,可能指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之事。因而,笔者认为王菊如看法有其道理,因1367年的《静庵法师塔铭》中,称朱元璋为“新天子”,并载“阅三月,(静庵法师)燕见天子于乾清殿”。因而这件疏中的天子应是指朱元璋,从措辞来看作于1368年的可能性相当大。对于杨维祯与真镜庵,楚默男士在《杨维桢探讨》中有过具体阐述。据他的考证,在至正二十年(1360)杨维祯所作的《望云轩记》中提到在海上与浮屠友三人,即静庵镇、大明煜、天镜净见于“静庵所”。《静庵法师塔铭》曰:“师讳元镇,字静庵,号净住老人,俗姓杨氏,世居上海县高昌里。”“静庵镇”便是“静庵法师”,“高昌乡”便是其世居之所。他曾在南天竺山学习佛法,后来受元帝赐号“佛智妙辨大师”。杨维祯为静庵在洪武元年(1368)夏六月所写的祭文,提到静庵住猊峰之时,杨赠诗句“雨花堂上碧云合,清唳庭前白鹤归”,静庵首肯之,并以为此十四字“大胜山门一疏”。楚默以为,此疏便是《真镜庵募缘疏》,但《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新住持”中载:“制疏(山门、诸山、江湖)”来看,“山门疏”指乃禅宗劝请新住持时所作之文疏,尽管也有可能借此募缘,却非必定便是这件募缘疏,因而笔者还需进一步探讨“真镜庵”相干难题。另据本展材料,在明代上海陆家嘴人陆深(1477—1544)的《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页》中,俨然显露“杨廉夫真境庵疏一卷”之录,本卷中有清末浦东人黄铭书藏印,可视该书在上海浦东藏家手中流转。14世纪,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纸本,33.3 x 278.4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14世纪,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14世纪,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纸本,上海博物馆藏。 展览中马琬的《暮云诗意图》,设色画法下接董其昌的《燕京八景图册》中《溪山暮霭》一开,可行见出松江地域画风的一脉传承。其左上题款为:“暮云诗意,至正己丑(1349)闰七月望日,马琬文璧作。”钤“鲁钝生”白文方印,“马琬文璧之章”朱文方印。经学者盛洁整理陶喻之等前辈学者的效果并发展考证,至正九年(1349)春,马琬跟随老师杨维祯来到松江,寓居在璜溪一带,在松江与邵亨贞、吕良佐及其次子吕恂交游,如邵亨贞在《寄马文璧高士(画得名)》中有句:“有客寄家胥浦上,放怀诗酒四时春。”另外还与杨谦、夏士文、张经和王彝斋交游,成为海上文化圈的中心人物。马琬在松江的文艺运动,实质上依然与杨维祯的提携相关。从杨维祯作于至正十年(1350)的《鲁钝生传》中可视,在碰到杨维祯此前,马琬“落魄湖海间,以任纵自废”,还不愿为出仕成为大官的幕僚。而杨维祯在杭州遇马琬,性情非常相投,在一同歌诗、弄笛和出游,晚年甚而与杨维祯一同陈书天子之庭,虽未果,却显现出两者政见亦同。更值得注意的是,杨维祯擅长《春秋》学,并在本地开展教授,从士人精神的根源——儒家思想出发,把沪上文化人员归入旗下。如马琬便是很明显的一例,盛洁文中谈到他除了绘画外另有诗文集,但未能传世。《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九引贝琼《清江集》:“文璧早岁从铁崖杨公,授春秋学。尤工诗与书画。”杨维祯对马琬的评价极高,称之为与张雨、黄公望比肩的“海内奇士”。如马琬这样具备骨鲠之气,长于诗画和音乐,又能著述的高士,对杨维祯在海上的交游运动愈是一重助力。元代,马琬,《暮云诗意图》,绢本设色,95.6 x 56.3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之《溪山暮霭》,1596,册页,绢本设色,26.1 x 24.8cm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展览中还陈设了杨维祯的挚友,松江陆居仁的《行书题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录文如是:伊蒲何來入薊幽,四列三教十九流。忘身忘世没有所求,眇眎轩冕同浮沤。顷都下榻延周球,千钧椽笔可汗牛。大书城颜绚皇州,有時赋诗相唱酬。教传表莫知來由,不飞羽衣过丹丘。不打双履身喜遊,衲为衣裳瓦为瓯。非释非老非庄周,没有适没有莫挽即留。身如不鳌随波舟,交没有杂客皆王侯。观海忽过东南陬,名香厚幣鸟來投。齐眉短发不满头,摄心孤坐常清修。澹然不作声利谋,静看日月搬春秋。兰亭一入昭陵幽,渔阳学士返风流。一笔落纸千金求,砚池浩荡生玄沤。有时赋咏铿天球,光焰万丈射斗牛。那时声名动中州,钱唐冠盖日献酬。湖山上下任所由,遗题尚在葛仙秋。房山松雪皆旧游,客来何以延茶瓯。鼎彝古玩陈商周,居杭曲为江山留。高斋气盛虹月舟,蓄书不数唐邺侯。文星昔聚吴东陬,夜光明月不暗投。重来野老哀江头,仙庐梵刹废莫修。天道如许非人谋,高堂展焉生清秋。阅伯机省幕雪庵昭文赞,辞翰俱美,把玩不思释手。因用韵二章,一赞昭文,一悼省幕。观者毋以狗尾续貂为诮。时辛亥暮春十有八日,吴东野人陆居仁为范寅中书于张隐君之水竹轩。钤“云间”朱文长方引首印,“陆氏居仁”白文方印,(或为)“卧松亭”白文方印,“宅之”朱文方印,“寄寄轩”朱文方印。展览现场陆居仁《行书题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局部) 展览现场陆居仁《行书题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局部) 展览现场陆居仁《行书题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局部) 展览现场陆居仁《行书题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局部) 这段跋文显现出一个海上文化的包容性,如赞同“四列三教十九流”“非释非老非庄周”等。依据学者黄仁生的考证,陆居仁与杨维祯交情甚深。它们在泰定三年(1326)参与浙江行省的乡试,并成为同年举人,在至正九年(1349)最初诗文倡和。杨维祯赴松江后,两人又一同到昆山参与顾瑛主办的玉山草堂雅集,第二年(1350)七月,吕良佐在松江举行应奎文会,聘请杨维祯主文评,杨介绍陆居仁为同评。黄仁生以为,这是陆居仁执当地文坛之牛耳,杨维祯成为东南文人领袖的确认。杨维祯第二度出山后,于至正十九年(1359)阖家迁徙松江,直至终老,与陆居仁的倡和亦多。从黄仁生列举的材料来看,杨维祯隐居松江的生活是非常旷放自适,反而比出仕时期精神更为舒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此处既是烽火四起的江南地域中能暂免于战乱之地,又能从松江出发,辐射江南士人圈发展充分互动。更要紧的是,展览中《陆机、陆云二像页》的讲明引用了《舆地广记》:“华亭迨陆氏居之,邑人开化,士风清嘉。”沪上比之苏杭,虽属后起之秀,但文化内涵早已具有,独缺一位领军人物。因而唯有在这边,杨维祯嚣张的个性与突出的才华能得到第一大的认同感。《明史·杨维桢传》载:“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学者钱汉东《杨维桢在松江考略》一文中提到,在2011年,他与文友们在天马山东麓干山实地考察,寻得了三高士墓。杨维祯来到松江,成为从江南至海上的文人领袖,并在此终老,他的显露使上海区域美术史可以终归汇聚造成,辐射江南位置。《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中载:“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殆没有虚日。”正如楚默所论,之前的松江地域尽管有黄公望这样的高级画家在,但缺乏团结大批人的凝聚力与作用力,而杨维祯的显露,正使这一地域显露了领军人物。另外,元末群雄割据的战争,也使松江成为相对平静的隐居之地。他个性旷达,又能与释道交游,造成了“三教融合”的宽容并蓄的文化作用,并一直连续到后世的沪上特点。杨维祯还为陶叔彬的《没有声诗意》与夏文彦《图绘宝鉴》作序,使上海地域的书画理论走势体系化。他甚而有诗《送僧归日本》,提议“咱欲东夷访文件,归来中土校全经”,尽管未能成行,却颇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因而杨维祯在沪上的运动,可行看作上海区域美术史造成汇聚之势的要害契机之一。笔者近日偶见一句禅诗:“新英秀气发中枝”,在此借用以形容上海区域美术史的汇聚。正是这样的“新英秀气”般的寿命力,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策展人所提议的“吴门前渊”,又进行出独具特点的海派绘画,以至生气蓬勃的红色美术。附录:[元]杨维桢撰,邹志方点校:《杨维桢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元]德辉编,李继武校点:《敕修百丈清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清]钱谦益著:《历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张珩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凌利中撰:《对话|凌利中:重看上海千年书画,发觉那一些被遮蔽的》,《全球新闻》2012年6月22日文。《上博书画大展带你看水系变迁对美术史的作用》,上海书画出版社公众号6月23日文。《元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本次展览各样现场材料。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楚默著:《杨维桢探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孙小力著:《杨维祯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郑克晟撰:《元末的江南士人与社会》,《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陶喻之撰:《对于杨谦本事与马琬等的沪上创作》,《东方早报》2013年11月11日。黄仁生撰:《论杨维桢与陆居仁的诗文倡和》,《武陵学刊》2018年第2期。盛洁撰:《元末画家马琬生平考略》,《美术探讨》2020年第5期。王菊如撰:《杨维祯撰书<真镜庵募缘疏>的年代与其它》,《都会遗踪》2010年第2期。钱汉东撰:《杨维桢在松江考略》,《档案春秋》2020年第5期。(本文原标题《新英秀气发中枝:从“万年长春”展看上海区域美术史的汇聚》,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