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路”见证:铁骑驰骋永前进
——联勤保证部队车子运输某团一营一连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效用记事
2021年11月04日09:07 | 来自:释放军报
小字号
官兵紧急登车。王俊摄
海拔5100米。前方,便是边防哨所。
车窗外,秋风扬起沙砾,天空飘着雪花。
前进——绿色车队顶风冒雪,沿着蜿蜒山路毅然前行。
前进——车轮碾过崎岖山路,车辙向着更高的雪峰、更远的荒漠拉伸。
“109”“318”“219”……一条条用数字标志的“天路”,具有平凡人眼中的最美风景。
而对联勤保证部队车子运输某团一营一连官兵来讲,蹚冰河、翻雪山、穿戈壁,是它们征战“天路”的平常。
这是一种征战千里运输线的英雄集体——70好几年来,一连30余次被表彰为基层建造领先进步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连队党支部先后21次被表彰为领先进步基层党组织,2016年7月被表彰为全中国领先进步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千里运输线上的坚强战斗堡垒”。
铁骑驰骋,一路前进。“天路”见证着这群高原车子兵的光荣和梦想,也纪录着一种连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效用的生动实践。
使命之路
国庆假期,电影《长津湖》在全中国影院热映。
半个月后,一连指导员刘庆带着官兵在某兵站一起观察《长津湖》,剧烈的战斗情景再现荧屏。
这一幕,映照着历史与现实。1950年12月,一连前身部队在鸭绿江边创建,随即开赴抗美援朝前线。战火纷飞,英雄的车子兵构筑起一条“打不停、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70好几年来,连队屡次圆满达成抢险救灾等重要任务。
瞧完电影,该团政委郑召厚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这位老兵面前,又浮现出一条冰封雪裹的运输线。
那是郑召厚入伍后首次跑青藏线。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一种山口时,不满20岁的他头痛欲裂。班长王昭阳一手递来氧气瓶,另一只手指着前方:“你看连旗,那是方向。”
遥望车队前方飘展的旗帜,郑召厚似乎见到穿越硝烟传承于今的连魂和根脉。
电话里的几张合影,是一营营长杨江涛珍藏心底的回想。
2010年8月,甘肃舟曲产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好玉树抗震救灾的一接连到命令,作为第一批运输部队挺进舟曲。
任务紧急,连队来不及提早勘探路线,只能按地图行驶。星夜兼程,从玉树到舟曲,一顶顶帐篷、一箱箱药品、一件件粮油……时任一连连长的杨江涛带领战友,连夜冒雨将物资运往救灾一线。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杨江涛说:“任务当前,必需以最短时间准备、最快时间运输。对车子兵来讲,使命便是脚下的路,它指引咱们一路前进。”
穿越时光之海,“一路前进”是一连官兵一次次面临使命的作答。
本年4月,连队执行紧急运输任务,官兵克服高寒缺氧,不顾疲劳,延续战斗。
一天夜里,在海拔5000多米的某兵站,上士尚瑞咳得厉害,却不愿让连队干部晓得,“生怕耽误第二天的任务”。刘庆得知后急了,连夜带车把尚瑞送下山。
在高原车子兵的字典里,它们的征途总是“说走就走”。“不论前方是峻岭,仍是绝壁,都要一没有所惧、一往没有前。”杨江涛说。
调度改革后,一连转隶至联勤保证部队。新使命、新任务,意指着新挑战。
往日连队担负的运输任务相对单一,现在保证职能不停拓展。“机动车数量挨近往日的两倍。”连长孟凡龙说,“过去车少人多,现在人少车多,任务进级,本领必需进级!”
昨年9月,中士刘永斌奉命率队执行卫生保证任务。论不业余,刘永斌曾驾驭10余种车型,累计路程70多万千米,是连队有名的“技艺大拿”。可这回,他不但要驾驭新款高机动救护车,还要具有卫生员岗位的根本技巧,这让他“负担山大”。孟凡龙看在眼里,立即请来团里的医护骨干教学指导。
那段时间,刘永斌和战友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很快经过上岗验证考核,圆满达成任务。任务归来,刘永斌这样鼓励本人:“应接挑战,承受使命,车子兵还要翻越更高的山,咱们,一路前进。”
青春之路
如何定义高原车子兵的青春?
团长曹江给来自己的谜底:“路途是横轴,高度是纵轴。车子兵走过的每一段路,全在这种坐标里。”
“咱的青春在一连,一连的青春在路面上。”曹江曾是一连连长。
那年,曹江首次带队上山。车队在行进进程中突遇暴风雪,行至积雪一米多深的路面时,已分不清前路和悬崖。那时,连队党支部打算,由党员负责危险路段驾驭、在暴风雪中充当路标,终归车队悉数脱险。
另有一次,曹江带队给边防哨所运送物资,须要经过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上山皆是“搓板路”,一台车的排气制动显露故障,在山顶趴窝。曹江和战友顶着风雪,忍着强烈的高原反映,高准则达成检修任务。
征战运输线21载,曹江有太多的回想。当记者来回核实少许时间、地点时,他总是能记得的唯有一次次“抵达”。
这,也是一连众多官兵最深的感受。通过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历练,“党员上前”“使命必达”已成为官兵的本能。当“冲锋”“抵达”成为青春价格,在路面上的艰辛便成了“想忘都忘不掉的画面”。
昨年深秋,连队接过向某边防连紧急前送补给的任务。
一夜疾驰,车队抵达预定区域。物资最初装卸,高原上忽然狂风大作,挂在吊车上的保温板方向突变,向战士高彦云砸去。正好旁边装卸物资的连长孟凡龙,一种大踏步冲上前去,猛地推开高彦云,用身体挡住了沉重的保温板。
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孟凡龙的右手手腕当即肿了起来。半晌,他淡定地抓起地上积雪盖在肿起来的手腕上,转过头对高彦云说:“这些小伤不算甚么,钢铁连队必需有一个钢铁连长!”
从那今后,孟凡龙有了一种新称呼:钢铁连队的钢铁连长。
在一连,“钢铁”是每名党员的担当本色,也是每名官兵的青春底色。身上的伤痕、常年征战高原带来的病痛,在车子兵眼中皆是青春的勋章。
四级军士长张荣亮当了16年兵,能明确说出每一段“天路”的代号,每一座山的海拔,哪里有急弯、哪里有陡坡。
“高原驾车,头顶是望不到边的天,脚下是走不完的路。”张荣亮说,他的青春是蓝色的。每一次驾驭累了,连长都会用对讲机建议大伙唱歌,每一次必定会唱的一首歌是《大海》。“车子兵的胸襟如海宽广,守护山河歌唱大海,那种豪情唯有车子兵能体验!”
壮阔的人生也有遗憾。结婚6年,张荣亮和妻子聚在一同的时间屈指可数;离家久了,儿童总是怯生生地不敢叫爸爸;父亲患病住院,他匆匆回家只待了几天。
“人在路面上,心得搁在车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乡成了远方,亲人就像昆仑山上的石头,压在内心沉甸甸的。
战士李启斌代表西宁联勤保证中心参与比武竞赛时,父亲突患重病,母亲怕作用儿子,就无叮嘱他。比武归来,李启斌才晓得父亲曾经去世。
因任务须要,没等儿童满月,正好休假的四级军士长冯志威匆匆归队。“每次抵达,他都会给咱打一种手机。”妻子任秀梅说,那是爱人“安全的讯号”。
昨年11月,儿童出生时,上士喻翔辉正好海拔5000多米的没有人区修车。那天,风雪特别大,他在车底忙活了几个小时。
几个月后,同宿舍战友、四级军士长陈明发的儿童将要出生,喻翔辉主动让出了休假的机会。“每私人的身后都有挚爱的家人,为了更多人的岁月静好,咱们驰骋‘天路’便是守护家人、守护祖国。”在发给妻子的消息中,他这样解释。
里程与高度,刹那与永恒,高原的风雪,心中的海洋……在“天路”上,这是隶属高原车子兵的青春要害词。
忠诚之路
曾在一连服役的老兵朱清民本年65岁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到战斗过的高原上再走一走。
本年盛夏,团里邀请朱清民重回连队,为青年官兵讲讲当年的战斗故事。
当兵10年,朱清民穿过没有人区,来过边防一线,没有数次翻越雪山、走过荒原……“一切行动都听党指挥,党让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
重返天路,老兵高兴又激动。他把珍藏好几年的“宝贝”捎回了连队——一条老式武装带。腰带内侧有一行字:“人在车上,党在心中”。
岁月如歌,这位车子兵把对党的忠诚誓言永远镌刻在心中。
“往日咱们车子兵有句顺口溜: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地当枕头,风沙当被窝。”连队官兵叮嘱记者,“山河为路,高原铁骑是这条长路面上永远的守望者。”
现在,一连每年有一半时间行进在路面上,源源不停地把物资运往高原点位。上山途中,“拂晓五点引擎响,夜半三更才宿营”“雪山辞旧岁,山口迎新春”是常有的事;茫茫风雪路,“大衣作被、车厢当床”,对一连官兵来讲早已是家常便饭。
昨年5月,连队前往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训练场驻训,中士丁阿申显露了惨重的高原反映。本来强壮的小伙子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连里布置他提早返回营区,丁阿申请求接着留住来。
这位“95后”战士有他的坚持——“咱是党员,只能上,不行退!”
在这条运输线上,强烈的高原反映极有可能激发肺水肿。出于平安考量,孟凡龙仍是把丁阿申送下了山。没料到,“被强迫”提早返营的丁阿申不但成为连队的“留守骨干”,还代表连队摘得比武桂冠。
丁阿申获利喜悦之时,他的班长、下士周阳正向孟凡龙请战。
“连长,这条路咱熟悉,就让咱去吧!”车队将要出发,仍是入党踊跃分子的周阳热切的眼神,触动了孟凡龙。
那是昨年冬天最冷的一天,连队接过上级命令,紧急向某边防连运送物资。路途远,任务重,孟凡龙和刘庆商议后,同意了他的要求。
上山时,海拔从1000米升到5000多米;下山时,再从5000多米回到1000米。高度快上快下,缺氧醉氧交替切换;车速时快时慢,焦躁情绪不时侵扰。
为了防止驾驭员在路面上犯困,孟凡龙用对讲机唱起了歌——“他说风雨中,这些痛算甚么,擦干泪、不需要怕,至少咱们另有梦……”
巍巍昆仑,浩瀚星辰,年青的高原车子兵用一首《水手》唱出隶属本人的勇敢。
由于任务达成出色,周阳火线入党。
那一天,连队又要出发执行任务。连队党支部为周阳举行了庄重的入党仪式。周阳郑重举起右臂,向着党旗庄严宣誓。
又一次任务来得,夜色漆黑,星河指引。眼光所至皆为山河,车辙印过皆为长路。一连官兵再上高原参与演习,这次,它们的指标是——“胜利”。
昆仑山上,蜿蜒的长路从座座雪山拉伸向远方,洁白没有瑕的云朵高悬天际。从车队驾驭室里向远方眺望,五星红旗在边关哨所迎风飘扬……(陈小菁、孙兴维、付凯、刘一波)
更多军事科研关心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