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齐尔常常和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并列在一同,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抵达的高度的声明,只是虽然无确切的数字统算,大致可行推断出的是,穆齐尔是几私人里被阅读和讨论最少的一种。从几人的照片让人留住的感官看,穆齐尔也相对不太讨喜,他仿佛在用一张面没有表情的脸提醒着本人的代表作:《无个性的人》。而不论是卡夫卡那双使人既恐惧又羞愧的澄澈眼睛,仍是乔伊斯自信又高傲地岔开双腿、两手插兜,或者普鲁斯特略带贵族气息的坐姿和微扬的下巴,全能突显出它们的部分个性和心里全球,使人感官深切。
在《无个性的人》中,穆齐尔把主人公乌尔里希设定为“无个性的人”,而他对“个性”的定义则具备否定意指,由于在穆齐尔看来,在一种人身上体现为“个性”的东西没有不是既定准则、习俗、传统乃至外部全球的一切对“咱”的打造甚而宰制,这点看似具备鲜明特征的“个性”本来和私人内在的特异性无关连。
对于这一丝,徐畅在《现代性视域中的“无个性的人”》中有具体、精当的阐述。穆齐尔本人曾说:“咱便是无个性的人。”这句话很像是在容易复制福楼拜的那句名言——“咱便是包法利夫人”。
实质上,穆齐尔本人不容易说是他所定义的“无个性的人”,却是有着丰富曲折的人生经验,又在这点经验的作用下书写着本人极具原创性的作品。
2022年4月15日是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或许咱们可行借此契机,走入相对陌生的穆齐尔的全球,一窥他本人及其文学的个性。(导语:张进)
本文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5日主题《罗伯特·穆齐尔的个性——纪念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的B02-B03。
「专题」B01丨罗伯特·穆齐尔的个性——纪念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
「专题」B02-B03丨以逗号完毕:穆齐尔的生平、个性与写作
「专题」B04-B05丨怎么去安顿现代人没有家可归的灵魂?
「专题」B06丨《在世遗作》在平稳的生活中是无如许美的东西的
「文学」B07丨 《独一的故事》检视叙事自身的遮蔽
「文学」B08丨毛尖 咱们皆是这种时期的APP
撰文丨徐畅
穆齐尔,生于1880年,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要紧的德语文学作家之一,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并列为二十世纪最要紧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无个性的人》《弟子托乐思的迷惘》《三个女人》《在世遗作》等。
1942年4月15日中午,流亡瑞士的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在日内瓦的暂时住所中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就在当天上午,他还在书桌前修改着本人的小说文稿,这部小说便是后来大家熟知的《无个性的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此此前,小说曾经出版了两卷(1930/1933年),共一千多页。数十年来,不知多少书迷和探讨者以前好奇过一种难题:假如穆齐尔无英年早逝,《无个性的人》会有个怎么的结局?这种难题自然曾经不可能有谜底了。只是穆齐尔在世时曾说过,他想用一种写到一半的句子作为此部小说的结尾,完毕全书的,应当是一种逗号。
穆齐尔是在浴室里忽然发病的,据他的遗孀后来讲,当她发觉他时,他脸上的表情是一个“嘲弄和轻微的惊讶”。作为一位杰出的反讽大师,也许他在临终前最终一刻所想的,恰好是命运布置的这种反讽:先以逗号完毕的,居然是他的人生。
穆齐尔以前说过:“咱便是无个性的人。”但实质上,不同于其小说书名对现代欧洲人精神和情怀构造的诊断,穆齐尔本人和他的写作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从小所受的是军事和工程技艺教导,后来尽管弃工从文,却始终以科学的“精准性”准则来请求本人的写作。在这样的请求下,他以近乎固执的坚持在小说中精细而缓慢地推行着艰深的思考,努力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大地上各式纷乱繁杂的思想潮流和文化派别绘制精神肖像。
虽然他在《无个性的人》中把人的阶级性格、职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属性视为非本真的“他者”要素,但他本人的秉性与文学个性却恰好与他的成长公路、教导背景以及生平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连。
穆齐尔文学博物馆外墙上的涂鸦。
军官、工程师和实验心思学家
1880年11月6日,穆齐尔出生在今日奥地利克恩滕州的克拉根福市一种富裕的上等市民家族。在他出生时,克恩滕仍是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奥匈帝国的一种公国。他的家族隶属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公职阶层,该阶层在哈布斯堡王朝享有仅次于贵族的崇高社会位置,其成员常常经过接纳高等教导而映入国度军事、行政治理及文化教导等范畴担任要职。穆齐尔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穆齐尔是一位工程师兼理工大学教授,曾得到内廷参事头衔,并在退休后(哈布斯堡王朝终结此前一会儿)被册封为贵族。他的母亲赫尔敏是欧洲铁路先驱之一弗兰茨·克萨维尔·贝格奥尔的女儿。他的叔伯等其它长辈亲属们担任过的职务包括总参谋部军官、铁路工程师以及州法院职员等。穆齐尔早年的求学公路便是沿着这一阶层和家族惯例轨迹开展的。
7岁的穆齐尔。
1894年,13岁的穆齐尔被送到位至今天捷克国内的麦里施-魏斯基尔岑军实是科中学就读。在他此前4年,另一位日后将为奥地利文学带来庞大声誉的德语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也曾映入这所学校就读。严苛的军事化治理和对个体情怀要求的漠视,让这点青春期少年的日子其实不好过。里尔克是因病提早退学的。成年后的他写了一篇名为《体操课》的短篇小说来隐晦地抨击这类军事中学的教导形式,有探讨者以为,他终生都未能克服少年时代的军校生活带给他的阴影。穆齐尔的概况外表上看稍有不同,他顺利达成了麦里施-魏斯基尔岑中学的学业,并于1897年作为候补军官映入维也纳的奥匈帝国军事技艺学院接着深造。然则,1906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弟子托乐思的迷惘》表达,这段寄宿生活关于穆齐尔来讲同样是一段充满迷惘和痛苦的日子。这部后来被以为是对纳粹时期的提早预演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种由暴力、欺凌、性和迷惘组成的残酷青春校园故事,此中的最重要的人物和事故都以麦里施-魏斯基尔岑中学的真正人物和事故为原型。
映入维也纳军事技艺学院一会儿,穆齐尔在弹道学课程中体现出工程技艺方面的不俗才能,这促使他很快调度了职业规划。1898年1月,他最初在布尔诺的德意志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01年经过国度考试,成为一名工程师。1890到1910年的大约二十年,是大家关于进步和“现代机器精神”充满信念的一段时代,欧洲列国发生出大批技艺型官员,而年青的穆齐尔也有志成为此样的官员之一。和他笔下的若干小说主人公一样,他崇尚冷静客观、理智务实的工程师精神。但也正是在这种时代,穆齐尔最初意识到现代欧洲精神生活的一种基本弊病,那便是理性与情怀的惨重割裂:一方面所以他父亲为代表的上一辈工程师们把心灵和情怀要求贬低为一没有是处的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则是情怀主义者们拒绝甚而敌视科学和理性,不过一味地埋怨灵魂的丧失。
年青时的穆齐尔。
也许便是在这种时代,试图将“精准性与心灵”同一起来的思想曾经在年青的穆齐尔内心初现端倪。在他看来,数学、物理和机械技艺常识的价格最重要的也不在于改装当然,而在于革新人的思维和情怀形式,从而缔造一个新的人。像他后来笔下的乌尔里希一样,他“非是从科学的方位,却是从人性的方位爱科学”,心灵、情怀和道德范畴才是他真实关注的。后来,当他最初创作《无个性的人》时,这类思想还深切地作用了他的写风格格。由于不满于同一时间代人“在心灵难题上太缺少理智”,他力求在本人的作品中理性精准地观看、描摹和解析一切:人、精神类别、社会景象以及历史事故的“幽灵”。关于本人与同一时间代其它作家在写风格格上的区分,他给出的解释恰好是:“由于咱是一名工程师。”
1903年,22岁的穆齐尔放弃了在斯图加特产业大学的学术助理职位,怀着合一科学理性与心灵情怀的愿望前往那时的艺术和科学圣地柏林,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今洪堡大学)注册入学,主修哲学和心思学,辅修数学和物理。心思学在那时仍是一种颇为年青的新兴学科,穆齐尔的不业余抉择很可能遭到了他之前阅读的奥地利哲学家恩斯特·马赫著作的作用,后者所主张的心思物理一元论没有疑颇能投合他合一当然科学与心灵情怀的志趣。这段在柏林的学习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留住了踪迹,例如短篇小说《乌鸫》中对声响感知的描写、《无个性的人》中对于颜色的议论等等,赫然都遭到了他的导师、哲学家和心思学家卡尔·斯通普夫的实验心思学探讨的作用。
文学之路、战争与逃离中产阶级生活
与作为工程师、实验心思学家的职业公路同一时间,穆齐尔寿命中的另一条轨迹也在平行进行着,那便是文学。像许多数感性多思的青春期少年一样,穆齐尔十几岁时就创作过少许诗歌,二十岁左右时,他还曾在布尔诺的报纸上发表过几篇短小的文学练笔。然则,假如无《弟子托乐思的迷惘》,他寿命中的这条文学之路或许会像许多数人一样渐渐荒芜并终归消失。
《弟子托乐思的迷惘》,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罗炜,版本:99读书人·国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9月。
《托乐思》是穆齐尔1902年左右在斯图加特理工大学担任学术助理时代最初创作的,1906年出版后获得阿尔弗莱德·凯尔和弗兰茨·布莱这两位那时的重量级点评家的好评加持,得到了不小的成功。穆齐尔本来在学术公路和自由作家身份之中摇摆不定,这部处女作的成功促使他在博士毕业后拒绝了格拉茨的一种实验心思学助理职位,最初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三十好几年后,曾经走完寿命大半旅程的穆齐尔在一篇日记里回顾这一次人生公路的抉择时写道:“那时基本不晓得,不充分应用本人的机会,在生活中是多么危险。”但无人能够预见未来。那个时刻的穆齐尔也许认为,虽然自由作家的职业不够平稳确定,但他另有父母的财产可行依赖,殊不知仅仅几年后,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将产生天翻地覆的浮动。
穆齐尔1913年写给弗兰茨·布莱的信。后者是卡夫卡的密友。
《托乐思》的成功未能连续下来,这以后创作的两个短篇作品反响平平。1910年,已届而立之年但在经济上仍未独立的穆齐尔返回奥地利,经过父亲的推荐在维也纳理工大学谋得了一种图书馆治理员的职位,并于次年与妻子玛尔塔·穆齐尔结了婚。然则不论是枯燥乏味的图书治理员事业,仍是与玛尔塔的婚姻生活都令穆齐尔感觉逼仄和束缚。1913年,他以一份患有“惨重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声明辞去了图书馆的事业。以后一会儿,他得到了一种在柏林《新点评》杂志的事业机会,负责联络和帮助那时少许年青的体现主义作家。他快速启程前往柏林,并于1914年1月在《新点评》入职。七个月后,首次全球大战爆发,他以预备役军官身份奔赴了意大利前线。
本来穆齐尔本来是可行留在后方的,终归他一年前还因心动过速和神经衰弱而没有办法胜任图书治理员事业,但他却抉择了走上前线。一种要紧的原因是此时的他深受弥漫在战前德奥两国的团体性狂热的作用,他于1914年9月发表的扶持战争的文章《欧洲性、战争、德意志性》是没有可争议的声明。
席勒画作。
关于那段时间的狂热情绪,好几年后的他称本人似乎感染了一场疾病:“战争像一场疾病,明确地说像疾病伴随的高热,侵袭了咱。”只是促使穆齐尔走上前线也许另有此外一层原因,那便是一个隐隐的渴望:逃离由一成不变的事业和婚姻生活组成的中产阶级平庸平常。
实是上,穆齐尔之前抉择自由作家的公路,除了确有文学上的雄心壮志以外,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偏离其父母一代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生活。也许是来源于其热爱艺术而且有些神经质的母亲,也也许是源自时期精神中某种蛰伏已久的对平静生活的厌倦,穆齐尔性格中有一个不安分的成分,促使他一次次地偏离家族和阶层的既定轨道。这类偏离和脱轨的冲动,表现在他二十岁首尾在布尔诺度过的放荡混乱的日子,表现在他对能带来平稳生活的职业公路的一次次放弃,表现在他1914年夏天对战争的狂热,也表现在《乌鸫》的主人公神秘的离家出走,更表现在乌尔里希心里深处的犯罪冲动上——《无个性的人》第三部“映入千年王国”的另一种标题正是“罪犯们”。
战后岁月与《无个性的人》
穆齐尔入伍后最重要的驻扎在奥匈帝国的意大利边境,这边在战争初期相对平静,但后来也产生了剧烈的战斗。穆齐尔本人有过不止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验。正如《乌鸫》所描画的,濒死体会在他这边得到了某种神秘色彩,一个近乎骄傲的受选感和洗礼感。1916年4月,在一场重病以后,他终归离开战场,接手了蒂罗尔《士兵报》的编辑事业。1918年战争完毕时,穆齐尔在维也纳的军事新闻部事业,这段时间接近到的相干文献关于他洞察战争背景、理解奥匈帝国晚期各式社会和经济关连起到极大的效用,成为他后来描绘“卡卡尼亚”社会背景时的要紧常识资源。
一战完毕,战前的狂热情绪也随之消失殆尽。穆齐尔在日记中曾写道:“五年的战争奴役窃取了咱寿命中最佳的一段时间。”但战争带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战后初期,维也纳的生活要求急剧恶化,穆齐尔父母和妻子的财产大幅贬值,差不多萎缩殆尽。像好多同一时间代人一样,穆齐尔基本没有办法保持战前的生活水准,假如无教导家、社交名媛欧根妮·施瓦茨瓦尔德专为贫困艺术家和常识分子设立的救助机构,他和他的妻子甚而有可能挨只是1918和1919年德奥历史上两个有名的“饥饿冬季”。这段时间,在报纸上发表杂文随笔是穆齐尔的一种要紧收入来自。
席勒画作。
1920年代是穆齐尔经济困顿生活的最初,也是他创作力最昌盛的一段时代。为了弥补被战争中断的创作热情,他拟定了大批写作计划,并先后出版了剧本《空想家》和短篇小说《三个女人》等作品。这点作品得到了点评界的认可,为穆齐尔在1923年和1924年先后赢得了克莱斯特奖和维也纳艺术奖。但虽然如许,战前由《托乐思》带来的商业成功并没有重现。被穆齐尔寄予厚望的剧本《空想家》出版后惨遭不成功,据穆齐尔传记作者科里诺统算,该书在十七年里只卖出不到2000册。为了保持生计,穆齐尔在那段时间里为布拉格的媒体写了大批戏剧点评。
《三个女人》,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朱刘华,版本:译林出版社,2013年8月。
也是在这段时间,穆齐尔最初了他人生中最要紧的作品《无个性的人》的写作。这部小说有好几个前身,除了1920年代的《间谍》《拯救者》《孪生妹妹》以外,《没》中某些人物的早期雏形甚而可行追溯到1903年。早在当时,穆齐尔就曾有过创作一部“伟大的小说”的念头。而当战后重拾这份雄心壮志时,他期望这部小说能够囊括本人迄今为止全部未达成的“哲学和文学计划”,要包涵“至少一百私人物”作为“当代人的最重要的类别”。然则,随着《无个性的人》最初写作,穆齐尔也踏上了本人人生后半段的痛苦旅程。1924年,他的父母接踵去世。随后他本人渐渐显露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神经体系和情绪方面的难题,屡次显露的写作阻滞迫使他不得不寻求心思医生的帮助。此时的他曾经差不多没再写戏剧点评,除了罗沃尔特出版社为小说提供的预付款外,埋首于本人伟大著作的他毫无其它收入。1930年,在穆齐尔步入50岁那年,《没》的第一卷在一拖再拖以后终归达成,彼时的他“家里只能保持几周的生活了”。
《无个性的人》,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张荣昌,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8月。
1931年11月,为了更干脆地感触德意志精神生活的各式张力和冲突,穆齐尔再一次迁居柏林。这段时间里,源于罗沃尔特出版社本身也卷入经济危机的漩涡,《没》的预付款停止了。1932年,没有办法保持生计的穆齐尔差不多走到自杀边缘。幸得艺术史家库尔特·格拉泽和银专家克劳斯·品库斯组织了一种非官方的穆齐尔协会,为穆齐尔夫妇提供生活所需的经济帮助。1932年12月,《无个性的人》第二卷第一部分达成。仅仅一种多月后,希特勒上台,紧继续便产生了5月的焚书事故。穆齐尔和他的犹太裔妻子被强迫离开柏林返回维也纳。
被遗忘的最终岁月
穆齐尔1935年。
不论是在往日的奥匈帝国时代,仍是在一战今后,奥地利讲德语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惨重依赖于德国的文化资产,德国的出版社、报纸和剧院是它们推广本人作品的第一大平台。因而,希特勒上台后,不但德国国家内部不适合纳粹思想的作家作品遭到大范围禁制,奥地利的德语作家也面对着同样的命运。1935年,出于经济上的窘迫,穆齐尔曾将本人过去发表在报刊上的短小文章集结成册出版,题为《在世遗作》。这本文聚集有少许杰出的讽刺小品,对时局有显著的批评意指。穆齐尔在一封个人书信中以前说,他想用这本小书来传导一丝不肯被同化的信号。不出不测,纳粹德国快速捕捉到了这种信号,很快便在德国禁止了这本书。而在纳粹负担以下的罗沃尔特出版社也早已停止宣传推广他的其它作品。从此今后,穆齐尔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在世遗作》,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徐畅,版本:涵芬书坊 | 商务印书馆,2018年2月。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8月,穆齐尔踏上流亡之旅;10月,纳粹宣告在德意志帝国全境禁止《无个性的人》;1940年4月,穆齐尔的悉数作品都被列入“第三帝国1941年有害和不受欢迎的作品名单”。此时的穆齐尔曾经和妻子辗转来到日内瓦,可是在瑞士的几年里,他再未公布发表过全部点评和演讲,由于一朝引起注意,他和他的犹太裔妻子有可能被证明中立的瑞士当局驱逐。可行说,在穆齐尔寿命的最终几年,在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上,差不多曾经无人还记得这位作家的存留。
便是在这样一个彻底被遗忘的状况中,穆齐尔依照本人一贯的严苛写作请求孜孜不倦地接着事业着。作为一种真实的完美主义者,他来回修改1938年离开奥地利此前从出版社取回的《无个性的人》第二卷第二部分20章文稿的校样。不同于小说前两部占主导位置的轻快反讽基调,这20章所属的小说第三部描写的是乌尔里希与他的妹妹阿加特一同体会到的充满神秘气息的“另一个状况”。他去世当天正好修改的题为“夏日的气息”的一章,被少许点评者以为是德语文学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实是上,从1932年底到1942年离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无个性的人》的写作一直停滞在乌尔里希与阿加特交谈的部分。尽管经济困境、健康原因、颠沛辗转的流亡生活以及寿命的猝然终止等多个原因加在一同,一同导致这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长篇小说终归成了未竟之作,但穆齐尔本人的个性,他关于“精准性”的严苛请求,也是导致作品的进展过于缓慢乃至近乎停滞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要素,然则,也正是这类个性,赋予了《无个性的人》以出类拔萃的繁杂、深邃和广阔素质。
克拉根福的穆齐尔文学博物馆。
作者|徐畅
编辑|张进 李阳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