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20日电 题:一棵改变命运的树 新华社记者韩振 听说三峡库区近年来种植了一个“神奇的树”,名叫脆李树。这类树改变了好多村民的命运。记者专程赶到脆李树的焦点产区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一探究竟。 曲尺乡坐落在长江之畔,全乡有2万余人。往日,由于公路不通,村民多出来打工,大片土地撂荒。现在,车子行进在曲折的水泥路,犹如穿行在一幅山水画中:公路两旁是雪白的花丛,山脚下是碧绿的江水。 “公路两旁便是脆李树开的花,别看这花朵单看起来适中,但一朵朵汇聚起来就成了一种大资产。”漫山遍野的花丛中,31岁的小伙子彭斌站在灰瓦白墙民居前说,每年花开和结果时期,大批游客来到这边赏花摘果,拉动了村里的乡下旅行,好多人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彭斌所在的曲尺乡柑元村是个典范的移民村。往日,源于村里人均地少且土壤贫瘠,靠种庄稼养不活人,村民被强迫出行打工,土地荒着没有人种。现在,村里种植了4700亩脆李、1500亩柑橘,资产搞得红红火火,连一片空闲的“巴掌田”都找不到。 彭斌带着记者来到了房屋二楼,向记者展现本人开办的民宿:房间内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推开窗户,扑鼻的花香迎面而来,雪白的脆李花丛中,长江蜿蜒曲折一路东去,几只货船顺江而下。 “名副本来的‘江景房’,一晚两三百元。”彭斌说,除了民宿,他还围绕脆李塑造了丰富的“业态”:10多亩脆李光果子每年就卖10多万元;靠提供脆李种苗,每年又有10多万元收入;还开办了小卖铺、茶馆、农资代购点、金融效劳点,忙都忙只是来。 他把身体残疾的弟弟彭军也喊过来帮忙。彭军小时刻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双臂。尽管身体残疾了,却靠着来回练习,生活根本能够自理。弟弟帮着经营小卖铺,他本人则腾出精力来,一心扑在田里做种植技艺攻关。 记者又来到曲尺乡权发村村民罗付明家。几年前,50岁的罗付明跟妻子李吉琼一同出了事故,不仅耳朵聋了,鼻子也失去了嗅觉,妻子愈是做了一次脑部的大手术。可它们硬是把儿童都供成了硕士。 “两个儿童全在大学读自动化不业余,老大准备本年读博,老二也筹算考博,咱们两口子都很扶持,想让它们多读点书,今后对社会更有效。”谈到两个儿子,罗付明满满的自豪感。 “要说两个儿童读书开销切实不少,一年学费、生活费,少说也要五六万元,无家里15亩脆李,还真是供养不起。”妻子李吉琼接到话茬说,昨年脆李老练时雨水多,形成了果子减收,只卖了4万多元,只是家里还种了柑橘、养了猪,一年收入也有七八万元,供养儿童读书没难题。 记者一连走访了好几户村民,大伙都把脆李当成了“宝贝”。权发村村民王恩海说,本人家里的一棵脆李树,果子卖了5000多元。彭斌给本人家的脆李记了账,最多的一棵卖了7800元。“一斤脆李十几元,一棵树卖几千块钱很寻常。”彭斌说。 “脆李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格,生态价格也很高。”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说,三峡库区的土质为砂土,简单水土流失,在“生态领先,绿色进行”请求下,如何进行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种植业?终归,通过不停摸索尝试,寻到了脆李这种“生态宝贝”和“致富树”。日前,全县种植面积达30万亩,惠及农民10余万人。 村民们叮嘱记者,本来好多年前巫山就有脆李树,但零星分布在房前屋后,无造成范围,也没能转化成效益。近年来,巫山县经过品种选育和技艺优化,一步步提高了脆李的素质,让巫山脆李供不应求。同一时间,县里还依照“粮进田、树上山”理念,在平整田地里种粮食,在山地陡坡上种脆李等果树,周转了撂荒的土地,兼顾了粮食制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