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热点新闻 国内资讯 查看内容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咱从对岸来 筑梦乡野中

2022-7-14 09:13| 发布者: wdb| 查看: 56|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咱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更多台湾新闻信息关注我们。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咱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 2022年07月13日16:20 | 来自:新华社 小字号

7月11日,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赤土社,李佩珍(右二)在和村民聊天。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新华社厦门7月13日电(记者肖逸晨、付敏、陈旺)走在乡间的水泥小路面上,一侧是排列有序的屋舍,一侧是活力勃勃的绿植,夏日蝉鸣伴着村民悠然的说笑声。在一栋幽静的小楼里,记者看到来源台湾的规划师李佩珍。

  “欢迎接到青礁村芦塘社!这边是海峡城乡进行基金会的办公室,咱这几年带着台青社区营造员参加村庄的规划建造,也不赖吧。”李佩珍笑着说道,语言间满是自豪。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青礁村自北宋建村于今已近千年,曾有过“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的辉煌。而这样一座“闽南进士名村”,也曾在当代都市化浪潮的冲撞下变得颓废荒芜,众多青壮年涌入都市打工,村里留住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2014年,李佩珍首次来到青礁村,参加本地的乡下改装事业,到此刻已是第九个年头。“厦门的土地会‘黏人’,这一黏咱就留住了。”李佩珍回忆说,这片土地“黏人”的原因,是当年村里一群年青人“留下乡愁”的朴素愿望。

  “村里一群年青人喊出‘咱们变了,村庄就变了’的口号,这让咱十分触动。”李佩珍回忆说,这类质朴的心愿打动了她,因而她抉择留在青礁村,用本人在台湾十好几年的社区营造经历,帮助它们留下“乡愁”。

  大陆推行乡下振兴策略如一场及时雨,迷惑了更多台湾青年加入她的团队,强大了力量。2019年,在许多关注乡下振兴的行家、学者和机构的倡议下,厦门市海沧区成立了海峡城乡进行基金会,李佩珍任基金会理事长一职。这家由台湾青年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让李佩珍团队如虎添翼,帮助它们将这点年总结的乡下振兴成功形式,推广到大陆更多位置。

  “咱们展开了‘培根计划’,培养文化的根、位置文史的根,以及风土民情的根。”李佩珍说,当建立起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当然就留下了“乡愁”。

  修缮有着厚重历史内涵的古厝、深度发掘本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愁博物馆”……李佩珍和她的团队深入田野村舍间,和村民一起流汗、一起欢笑。随着对村子历史文化的整理一步步深入,好多村民都惊异于本人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

  芦塘书院、光裕堂、举人楼、乡愁馆、大夫第、学仔埕……村中数十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厝,在李佩珍团队的辅助下,逐一获得修葺,焕发新的生机。而古厝下沉淀的厚重的历史,也化为肥沃的“乡愁”的土壤,滋养着这边的大家。

  “让咱没料到的是,基金会展开的‘培根计划’有了不测获利,‘培根’变成了双向‘扎根’。”李佩珍说,它们帮助村民扎下了文化自信的根,而团队中来源台湾的青年们也没有形中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认同,“越是深挖本地的人文历史,咱们在这边扎的根就越深”。

  “这群台湾青年切实给村子带来了新的浮动、更多的可能性,咱们都可行感受获得。咱们见到它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吆喝泡茶聊天,就像是本人家人一样。”在李佩珍团队展开名目的海沧区一农社区下陈社,村民胡卫东谈起这群对岸来的青年人,话语中满是欣赏和亲切。

  “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怀有多深,路就可以走多长。在大陆这片土地上,咱的‘乡愁’之路还要一直走下来呢。”李佩珍笑着说。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正好发展,李佩珍将在论坛时期分享她在大陆乡下留下“乡愁”的故事。“咱这一次的分享专题是‘咱从对岸来,筑梦乡野中’,期望能把本人在大陆寻到的‘乡愁’叮嘱给两岸更多的人。”李佩珍说。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最新评论

登录之后发表您得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