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 非到市场财险企业这半年
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汇报接踵披露,上半年非到市场财险企业的全体业绩也随之出炉。本年上半年,76家非到市场财险企业实现净利润60.03亿元,56家实现盈利,20家显露损失。从可对照昨年同期业绩的72家企业来看,与净利润收入同比下降约10%不同的是,上半年保障营业收入增势“喜人”。
关于利润未能与保障营业收入同步增添的原因,剖析人员指明,上半年在疫情和世界形势的双重作用下,资本市场体现不佳。而各家财险企业对投资收益过度“倚重”,与上半年净利润缩水这一概况难脱干系。
8家偿付能力不达标!76家非到市场财险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增三成
截止8月11日,已有76家非到市场财险企业披露了2022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汇报。
二季度保障业偿付能力较为十足,但仍有8家险企不达标。另外,本年上半年,76家非到市场财险企业共实现保障营业收入2303.89亿元,同比增添7.4%;实现净利润60亿元,较昨年同期增添30.4%,全体体现向好。
融资类信托范围持续压降 险资投资信托计划首现下调
随着融资类信托范围压降,保障资金投资的信托计划初次显露下调。
《华夏保障产业治理业进行汇报(2022)》显现,截止2021年末,参加调研的194家保障企业所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范围为14119亿元,同比降低2337.2亿元,初次显露存在数量范围同比负增添。
接受采访的某保障资管人员称,信托在压降进程中供应降低,适合险资风控请求的优质信托名目更少,导致昨年双方的投资合作十分少,因而范围显露下调。只是,本年以来概况曾经有了少许改观。
位置探寻保障中介“治理型总代理”新形式
保障中介“治理型总代理”形式加速建立。上海证券报昨天据悉,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发放《扶持和规范治理型保障中介营业进行事业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导北京保障中介产业协会构建产业评议体制,分批次确定多个参加治理型保障中介营业试点的保障不业余中介机构,争取用3年时间探寻造成大批可复制、可推广、高价格、高品质的治理型保障中介营业新形式。
征求意见稿发表后,“治理型总代理”形式再次成为业内关心的核心。“治理型总代理”也被称为治理型保障中介,即保障企业委托保障中介机构展开相干营业,但出示保单的还是有执照的保障企业。日前,该形式在我们国家处于初期探寻阶段。
针对保障中介机构表现的“多乱散”难题,业界期待“治理型总代理”形式能探寻出一条高效规范的新款治理路径,看管部门也一直在推进业内发展创新探寻。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