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体系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全球上最最重要的的死因,占全部死亡的63%。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60岁。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口多于其它全部病因。2012年统算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世界死亡总数的31%。此中,预计740万人死于冠心病,670万人死于中风。
面临这点健康数据,大家不禁感概:为何在全世界医疗要求不停改进、医疗技艺不停进步的概况下,疾病产生率却节节攀升?是时运不同了?仍是现代人身体不能了?
现代人比古人的“运气”差吗?
回顾《黄帝内经》记载,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就代表黎民百姓向天师岐伯问道,为何上古人更健康?岐伯一语道破天机,由于大家丢掉了健康之道、当然之道,是以短命多病。真实的健康,就要起居有常,顺时养生。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始终贯通着天、地、人及其运转规则的探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当然”的天人融合观,是关于寿命和健康的根本认知。当大家没再敬畏当然之道,就要遭受规则的处罚。当今,数以十万计的现代病名横空出世,使人望而生畏。回归当然,法于阴阳,才是健康之道。
顺时而为是养生之法
健康非是靠幸运,却是有规则可循,这种规则便是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承载着天人融合的焦点底蕴,《黄帝内经》中“运气”七篇讲的皆是时空运转规则。大家在时空中波荡,与天地当然和谐就健康,不和谐就会发生疾病。古人用干支纪年,来表明天地不同的气运交感特征。不但如许,还发觉了天六地五的周期性节律。干支年不但是一种时间符号,况且还包涵了气象、天象、物象、脉象、病象……诸多体系消息,从而有了观象推演模子,成为制造生活、健康养生的指导用具。
所谓“奉天承运”,便是指掌握规则,顺应规则。一天、一年、一甲子、一大运……不同的时间单位叮嘱咱们不同的养生消息。跟着“运气”治理健康,可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都不行在亥时(21点~23点)入睡,而70%~80%的人不睡子午觉。当请求患者改变作息时间,中医治疗加上健康治理后,绝多数高血压病、失眠、月经不调患者可行获得相当大改进或治愈。而当它们回到不正确的作息时间时,疾病又最初复发。可视时间节律的要紧性。
阴阳随时间消长,周而复始造成太极活动。要顺应阳气的生、长、化、收、藏动态趋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天之力,调度身心,春生志,夏没有怒,秋安宁,冬藏匿。这便是五运六气请求遵循的健康规则。是以说,起居有常比吃药更要紧。
平常生活中的食疗愈是离不开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例如以2017年来印证,2017年是丁酉年,年运特征是木运不足,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也便是说,昨年是风燥火盛的一年,养生中要注意慎食辛辣,固护阴精。(详见《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7年1月刊翁超明所著文章)
冬藏精,春不病温
虚劳透支是现代人在没有限竞争态势下付出的健康代价。我们国家健康大数据显现,各样疾病显露年青化趋向,真实意义上的健康人比重不足3%。女性更简单遭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男性则面对猝死、过劳、癌症等难题。没有限动用身心储备,不予补充,必然超过机体自稳调节能力,形成身体疾病丛生。
填精补虚,改变生活、事业习惯,把养生与健康治理联合起来是当下实践声明为行之有用的健康防护举措。
补肾藏精,要顺应时节。时值冬季,《黄帝内经》素有“冬藏精,春不病温”的治未病思想。在冬至服用养生膏滋方是一种有用的治未病方法。龙砂医家将冬藏精思想与命门学说相联合,造成了以养生调体治未病为特点的膏滋方。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膏滋方遵循冬季养藏之道,以温润厚味之品,通过来回熬制,浓缩其精华,填补身体亏虚,把人体阳气生发的能源以“精”的方式封藏于肾,并助来年春天阳气生发与转化。人的体质各有偏差,食药各有性味归经,而借助冬至时令节点纠偏,就起到了要害的枢机效用。或于阴中求阳,或于阳中求阴,指标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成果。经过服用膏滋方养生调体,好多慢性病患者不治而愈便是这种道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议了“久而增气”之论,指明在人体对饮食和药物代谢中,久用发生气化惯性,可改变人体的反映体制,这一论断不单用在养生,也有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五运六气的养生理论再三重申“神机”的效用。在使用五运六气理论养生时,《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没有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没有代化,没有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此语可谓五运六气养生理论之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进一步重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可视五运六气的“顺时气,善天和”的养生理论关于健康来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
(本文选自国度中医药治理局主管、华夏中医药报社主持《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8年1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