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高原牧场、旖旎的高山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惯例的“门巴阿吉拉姆”、动听的《萨玛酒歌》、精美的竹艺编织,汇成了特异的勒布门巴族民俗风情……
勒布门巴族四乡,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如同世外桃源。门巴族国民世代生活在这边,蕴育了神奇而特异的门巴族文化。
门巴戏
门巴族隶属极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分布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它们有本人的言语,但无文字,因长久和藏族国民密切交往,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门巴戏”也称“门巴阿吉拉姆”, 发生于十八世纪末,盛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门巴族集中区。其剧本是干脆运用藏戏的藏文剧本,人间习惯称这类戏曲为“门巴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藏族人对藏戏的称谓。
1986年相关部门对门巴戏发展紧缩和改良。1987年8月14日门巴戏在本地演出,反响较大,改良后的门巴戏《诺桑法王》在1小时50分钟大概可行演完。与此同一时间,最初对门巴戏发展文字纪录等初步建档事业。2006年,门巴戏作为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继承、抢救和庇护。2007年初成立了门巴戏人间文艺队,聘请本地老艺人发展指导和编排。此刻,勒布沟门巴戏人间文艺队曾经有12位门巴族队员,队长格桑旦增被国度文化部授予“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阿吉拉姆乐器师传承人”。
2007年底,门巴戏被正规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在国度的抢救和支持下,门巴戏这一人间艺术瑰宝被门巴族国民完整传承并获得进一步发扬,从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竹器编织和木碗制作技艺
勒布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上竹木资源丰富,竹器编织和木碗制作是门巴族惯例的手产业制作技艺。竹器编织和木碗制作技艺十足靠手口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以来是门巴族国民的谋生技巧。现在,随着社会的进行和现代化设施的引入,这点惯例的技艺也在不停被改良,正好成为门巴族国民增收致富的新门径。在勒布,最靓丽的风景之一便是门巴族妇女三三两两围坐在房前编织竹筐、篮子、背篓等竹器的场面。
“麻玛乡146人中,有30人从事竹器编织”,麻玛乡乡长白丹措姆叮嘱记者,“竹编是麻玛乡惯例民族手产业,此刻,村民们可行编出瓜子盒、水果篮、手提篮、竹筐、背篓等十几个品种的精致竹器,深受外埠游客喜欢,竹器还被出售到泽当、拉萨,产物常在供不应求。”据理解,村民卓玛全家,2008年靠竹器编织一项就人均创收5000余元,收入差不多可观。
勒布被称为木碗之乡,制作的木碗在西藏十分有名,而麻玛乡愈是此中之最。这边的木碗是用质地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树干、树节或许树疙瘩做原料,通过切削刮制,精工细作而成,纹路清楚、厚薄匀称、颜色鲜亮、形象华丽,具备不形状改变、不褪色、不易碎等特色。用它盛酒或酥油茶,另有一股特有的香味。
走入麻玛乡麻玛村的木碗制作车间,工大家正好机器前忙碌着,有的在制作木碗胚胎,有的在磨平成品。村民达嘎推荐说,他从事木碗制作这一祖传手艺已有好多年,为了把这门惯例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还带有好几名徒弟。此刻,有了现代化的机器,尽管木碗制作速度快了好几倍,可是,在要害工序依然运用世代相传的惯例手工制作,以确保木碗的品质。当记者问起木碗制作的收入时,达嘎亢奋地说:“一种木碗少则一、两百元,多则四、五千元,最佳的甚而卖到七、八千元。仅靠制作出卖木碗,咱一年的纯收入就可以达到两到三万元。”
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
门巴族国民不但勤劳善良,况且人人能歌善舞。正是勒布这样美丽神奇的土地和勤劳善良的门巴国民才孕育出了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样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著的著名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便是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作风上都保存着门巴族情歌的特点。
1999年12月西藏国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人间歌舞集成--山南民歌(分卷)》一书中,大批搜集有门巴族民歌。 萨玛酒歌愈是门巴族人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门巴族国民热情好客,凡有客人到访都要拿出家中最佳的美酒招待,直到客人喝醉方才称心,因而便催生出了萨玛酒歌这样优美的旋律。萨玛酒歌隶属抒情短歌,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制造中,歌词生动,曲调欢快高昂,酒歌多为七字或九字组成一句,诗节没有定数,多为歌颂赞美家乡的,经常使用比喻、渲染和夸张手法,让人以豪放的感受。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各级文化部门着手抢救门巴族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并发展了文字记载和录音收集等抢救和庇护举措,使这点古老民歌可以继承和发扬。
现在,随着勒布旅行业越来越红火,本来深藏于山沟之间的门巴族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走出山谷的门巴族国民也在把凝聚祖先没有尽智慧结晶的古老文化不停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