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上海和青海果洛州串起音乐纽带
2021-7-5 11:55|
发布者: wdb|
查看: 36|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从黄河到长江,上海和青海果洛州串起音乐纽带,更多文化艺术分享关注我们。
除了钢琴和小提琴、莫扎特和贝多芬,最近,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里时不时还会传出藏族歌手的歌声、藏族乐器的吹奏,质朴的原声态和西洋的学院派相互交织,总使人忍不住驻足,多听那末一小会儿。7月3日晚,藏族歌手、藏族乐器的声响飘到了上音歌剧院。这是一辆以“从黄河到长江”为专题的音乐会,是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效果——果洛州地处黄河源,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在两条“母亲河”的串联下,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教系女声合唱团同台,在音乐里手拉手、心连心。演显露场 2010年,上海市承接起对口支援果洛州的使命。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横跨两千多千米,截止2020年9月,上海已派出四批98名援青干部,在对口支援方面做了大批事业,结下浓厚的双城友谊。作为青海省引入能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照陆曾带领上音行家团队四赴果洛州,而他也正是“从黄河到长江”专题音乐的名目策划、音乐总监。刘照陆推荐,刚抵达果洛时,上音行家团队很不适应,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团队成员不但睡眠难题,还要插着氧气管才能创作和排练。通过一年多的艰辛筹备,“从黄河到长江”终归来到了上海。音乐会分为“源”“远”“流”“长”四个篇章,由组曲《黄河源》最初,以歌曲《长江之歌》作结。身穿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持乐声瑰丽的民族乐器,果洛州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载歌载舞,连续献上民族舞蹈《牧人》、民族音诗《长江颂》,在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教系女声合唱团的伴奏、伴唱下,还奉上了歌曲《美丽的果洛咱的家》《唱支山歌给党》《五十六个祝福》,让台下观众忍不住随歌跳舞。阿尼玛卿组合演出《黄河源》 阿尼玛卿组融合字排开,初次展示,一部25分钟的钢琴与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使人感官深切。这是果洛州第一支特点室内乐团,2021年在上音行家团队指导下创建。除了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钢琴家汤声声演奏的钢琴,组合里另有好多你没瞧过甚而没听过的乐器,诸如鹰笛、玛曲牛角琴、龙头琴、达玛鼓,吉祥海螺、丁夏、藏鼓,不少乐器动辄数千年历史,被列为非遗乐器。台上13位乐手和歌者,56岁的和平身兼多职,一会吹鹰笛,一会拉玛曲牛角琴,忙得不亦乐乎。而那件由他亲手制作的、色泽陈旧的玛曲牛角琴,引起了大伙的强烈兴趣。和平推荐玛曲牛角琴,汤声声在侧 牛角做鼓身,羊皮做鼓面,马尾做琴弦,果洛州本地最多见的三种牲畜的素材,全在这件非遗乐器里获得表现。不单在节日庆典拉琴,通常一人放牧时,和平也会对着牛羊马拉琴,琴声沙哑却深情。“牛羊马听了也会触动。”和平说,有琴声相伴,他还不那末寂寞了。遗憾的是,现在会拉玛曲牛角琴的人,只剩两三个,反常稀少。从高原走到上海这样大的舞台,初次和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对话后,和平期望,玛曲牛角琴能被更多人看见,有更多人来拜师学艺,“不期望祖祖辈辈传下去的乐器,就这样没了,就这样被遗忘了。”“此刻还真有人乐意来拜师了。”汤声声是《黄河源》的作曲,也是阿尼玛卿组合成立的牵头人之一,而之是以成立组合,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点宝藏乐器,走进传承的队伍,“除了琵琶、二胡,咱们另有那么多宝贵的民乐器,等候走出高原,走势全球。”为了采风、创作、排演《黄河源》,汤声声首尾往返果洛州四次,每一次都要待上两三个星期。由于缺氧,她总要吸着氧气和大伙排练。“它们习惯了单兵作战、自弹自唱,也见不来乐谱,咱得一句句教、一句句排。”要把大伙聚起来做一种室内乐团其实不简单,幸好,大伙的节拍感强,对音乐感性,只需沟通通畅,便能顺利推行。汤声声回上海后,大伙便听着她的录音接着排练,效果是喜人的。演显露场 在上海首演后,“从黄河到长江”专题音乐会还将赴西宁、果洛、北京等地打开全中国公益巡演。音乐会当天,上海音乐学院和果洛州正规签约,受权并扶持青海省果洛州教导局在西北地域展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考级运动,以西宁果洛中学为基地,让音乐种子在这边生根发芽。“除了赐予社会艺术考级运动的技艺扶持外,上音未来还将联合实质概况在音乐教导、师资培训等方面推行事业。”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以为,此举将有力推进西北地域音乐教导工作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