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2日电 题:南京:红色文化“正青春”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近日,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一场“逐梦出发”的专场讲解,为将要步入大学的弟子们开展。北大学子邓中夏、清华学子施滉、留德博士许包野……这点为革命流血牺牲的青年学子的故事让前来游览的“准大弟子”们深受震撼。
曾经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的徐瑾铭说:“这是上大学前的生动一课。咱们该做怎么的青年?故事中的它们给了咱谜底。咱会向校友邓中夏等学习,学好本领,与新时期同向而行。”
南京雨花台是一大量华夏共产党人的牺牲之地,在这边牺牲的烈士,留住姓名的有1519名,此中许多数是青年人。“如何应用好红色资源,教导新一代青少年深切感悟雨花英烈精神、从历史中汲取更多正能量,让革命‘新青年’启迪当代年青人是一个尝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说。
近年来,南京增强对红色遗迹、革命文物、英烈事迹等探讨阐释,为传承红色基因血脉打下坚实根基。一方面,依靠革命历史类纪念设备、遗址和爱国主义教导基地塑造实境课堂,做好沉浸式、立体式、数字化展陈和宣传教导,让革命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另一方面,常态化展开红色馆场志愿者宣讲、红色资源点寻访阅读等运动,策划公布红色李巷、高淳西舍、桂子山烈士陵园等多条红色旅行线路,迷惑更多市民和游客打卡红色地标,接纳革命惯例教导。
现在,红色遗迹正好活化并融入南京百姓平常生活。“七一”前夕,南京上线了首张红色文化资源电子地图,周全展现了百余个红色文化资源点。
开启“百度地图”电话App,输入“南京”,显露“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地图”;在该地图“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全览”列表中,随机抉择“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地图上显现地址为“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北苑内)”,同一时间巍峨的纪念碑也以相片的方式显现出去。“不但有坐标定位,另有实景照片,敲击‘时光机’模块还能一键穿越,见到历史情景,感触红色文化资源的演变轨迹,方便市民线上线下游览打卡。”南京市民周连勇说。
红色文化在南京不但“活起来”,而且“正青春”。7月1日,《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庇护应用条例》正规实行,全角度地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庇护应用作出体系性的制度布置:确定“红色管家”,构建结合庇护体制;摸清“红色家底”,准确考查断定程序;遵循“庇护为先”,建立体系庇护体制等。此中,条例准确请求将红色文化教导融入学校教导内容,赓续红色基因。另外,南京市党史部门还结合教导部门一同编撰出版了《烙印——南京红色文化故事(青少版)》,并面向全市各级各样学校下发了15000册。
“为了确保和推进条例实行,市人大常委会将概括使用定期检查、专项视察、主题审议等监督伎俩,特别是要检测要点条款的贯彻概况。”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陈炜说。
更多艺术文化关心咱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