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文化资讯 艺术文化 查看内容

咱读︱《史密斯男士去华夏》:18世纪英国商贩国外创业记

2021-7-6 10:57| 发布者: wdb| 查看: 73|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咱读︱《史密斯男士去华夏》:18世纪英国商贩国外创业记,更多文化艺术分享关注我们。

Mr. Smith Goes to China: Three Scots in the Making of Britain’s Global Empir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ly 2019)

18世纪关于英国来讲是一种由惯例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行的世纪,也是英帝国建立的一种要害时代,在这百年的时间里,英国踊跃谋求国外扩张,从欧洲一隅跃居全球中心,尽管当中经验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打击,但很快又以印度为根基构筑起新的帝国宏图,到拿破仑战争完毕时,一种领土范畴遍及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已然矗立。关于英国商贩而言,帝国的扩张为它们提供了愈加宽广的运动体积以及更多的商业机缘,而18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在印度统治位置的确立以及中英贸易的快速增添,东印度成为了众多英国商贩国外创业的抉择,这点商贩有着怎么的背景,它们在东印度上演了怎么的悲欢离合,它们的商贸运动又有着甚么样的作用?于2019年出版的专著《史密斯男士去华夏:英帝国建立中的三个苏格兰人》给出了谜底,作者杰西卡·汉森(Jessica Hans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杰出的青年学者,全书依据她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区分于惯例帝国史探讨对东印度企业的过分关心,汉森的探讨抉择了却非东印度企业雇员却在东印度展开商业运动的散商(private trader)团体并从三个详细的人物入手,依托大批的档案资料具体地重构了它们的创业经验,在展现18世纪英帝国商贩生活全球的同一时间还揭示了散商这一被忽视的边缘人群在英帝国扩张以及全世界化流程中的要紧效用。值得一提的是,源于本书的三位主角并未留住太若干人纪录,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它们的经验,作者不得不在数量巨大的英国东印度企业档案中爬梳相关它们的资料并发展具体的考辨,此中包括大批的私人书信以及东印度企业的官方汇报,除此之外,作者还走访了全球各地,收集到了包括中文官方档案在内的列国对三位史密斯的纪录,所使用的史料在内容和方式都非常丰富。

作者杰西卡·汉森(Jessica Hanser)

史密斯是谁?除了散商这一一同的身份外,汉森所描写的三个商贩还具有众多一同特色,比如它们全来自苏格兰,华夏皆是它们商贸运动的中心,它们还具有一同的姓名——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为了区分这三个史密斯,作者在它们的名字前加上了它们各自在东印度的常住地地名并区别对它们发展了论述。马德拉斯史密斯于1754年前往东印度打开了他的创业生涯,而此前,他的舅舅安德鲁·门罗及其家庭已在印度马德拉斯定居好几年并具有大批的财富和人脉资源,这为史密斯的工作提供了帮助。1754年至1765年马德拉斯史密斯最重要的生活在广州和澳门,在这时期,他担任从各地送往华夏货物的销售商以及代理人,除了与华夏行商频繁往来外,他还与丹麦亚洲企业、瑞典东印度企业构建商业联系,并介入他们的保障和金融营业,英国东印度企业尽管对这种非法业务者显示不满,但有时却不得不依托他广大的商业联系解决企业在广州的贸易难题。1765年,马德拉斯史密斯离开了华夏并定居马德拉斯,一会儿以后他与表妹玛格丽特结婚并生下四个儿童创建了家族,他还踊跃地参加位置公共生活,与本地权贵构建了密切的往来,同一时间接着展开商业运动,在印度招揽资金并投资印度洋以及东南亚到华夏的贸易,不少东印度企业在印度的职员、高官乃至印度王公都成为了他的消费者。在经验了二十好几年的闯荡生涯以后,马德拉斯史密斯于1779年携妻儿启程回国,然则却在1782年不测破产。广东史密斯什么时候前往东印度不得而知,但1771年他曾经在华夏广州展开了商业运动,他的营业与马德拉斯史密斯相似,最重要的充当印度消费者的代理人,接收和治理消费者来源印度以及东南亚的商品和白银,并将商品在华夏市场出卖,除此之外,他还帮他的消费者甚而英国东印度企业在华夏购置商品。广州史密斯有着广大的社交圈,与众多要紧的人物都有着浓厚的交际,比如,曾在孟买经商并在回国后担任议员和东印度企业董事的大卫·斯科特、身为东印度企业会计以及圣乔治堡财务委员的蒙布雷·史密斯,曾任英国东印度企业广州大班委员会主席的亨利·布朗等等,他的消费者中也有包括马德拉斯总督、东印度企业驻印度军队总司令在内的许多权贵。1778年,广东史密斯因惨重触犯英国东印度企业在华夏的利益被企业驱逐并来到孟买,同年,他在孟买迎娶了东印度企业军官约瑟夫·史密斯的遗孀卡罗特为妻,他还购置了一艘商船以投资孟购到广州一线的贸易然则却终归不成功。1779年,他携妻子重返华夏但再次受到驱逐,广东史密斯一方面抗议英国东印度企业的强权,一方面寻求澳门葡萄牙人的保护,在澳门短暂定居并生下两个女儿后,广东史密斯全家终归于1782年回国,与马德拉斯史密斯一样,广东史密斯回国后一会儿就因债务难题而破产。孟买史密斯是三个史密斯中工作最成功的一种,他生于1737年,20岁时便出国最初了创业生涯,但他并未径直前往东印度,却是在荷兰、巴黎等地担任了数年的记账员等职务后于1768年来到孟买定居。随着印度棉花在华夏的市场不停增大,孟买作为棉花的制造和集散地具有了庞大的经济生机,孟买史密斯的工作也借此机缘可以进行,他的商业运动围绕与华夏的贸易而开展,他将大批的资金交给广州的代理人发展治理和投资,并与众多行商构建了合作关连,然则孟买史密斯却在广州卷入了一场作用庞大的法律纠纷之间。1784年,孟买史密斯作为商船“休斯女子”号的大班前往广州,该船炮手却在鸣放礼炮的进程中致两名华夏人死亡,清廷官员立即请求对肇事炮手发展审讯,可是包括东印度企业在内的英商以事故纯属不测以及炮手曾经逃离为由拒绝匹配中方官员,随后,中方官员将孟买史密斯抓捕并扣为人质引起英商震怒,它们在结合其它欧洲商贩武力威胁没有果后,无助上交炮手,孟买史密斯虽在一会儿后解放,然则这名炮手却终归被处于死刑,这一次事故在英国以及西方全球广大流传,作用了西方全球对华夏法律与社会的认知,也成为西方在华夏寻求治外法权的原因之一,作为事故经验者的史密斯终归于1789年回国。18世纪70年代广州债务危机马德拉斯史密斯与广州史密斯都曾作为销售商和代理人活泼于东印度,具有宽广的人脉资源以及大批的消费者,却在18世纪80年代都走势了破产的命运,而这与它们在广州的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广州,处理汇票是马德拉斯史密斯、广州史密斯以及其它英国散商的最重要的营业之一,它们将本人以及消费者交付的资金存入东印度企业在广州的银库以换取汇票,回国后再将这点汇票在伦敦东印度企业兑现,这样一个操作一方面省去了长久驻留东印度的英国人将财产运回国家内部的危险和麻烦,另一方面也缓和了东印度企业对华贸易显露的白银短缺难题。然则,须要白银的不单有英国东印度企业,众多广州的行商也被资金难题所困扰,为了得到充足的资金,它们甚而乐意接纳高昂的利息,这迷惑了包括三名史密斯在内的众多的投资者。在18世纪60至70年代,马德拉斯史密斯、广东史密斯以及其它的英国散商持续将本人和消费者的资金借给华夏行商,然则这点贷款并未改进行商们的经济情况,反而使它们对债务发生了依赖,到70年代中期,部分行商的破产在债权人中形成了恐慌,英商们纷纷停止了对行商的假贷,而这进一步形成了行商的破产危机,到1779年,广州只剩下四个行商勉强保持经营,债务市场曾经彻底崩溃。在意识到难题的惨重性后,包括广东史密斯在内的散商团体起首寻求广州官员的帮助,却并未收到答复,以后它们还策划绕过位置官员干脆向乾隆皇帝请示也并未成功。无助以下,史密斯及其它散商结合它们的消费者向因美国独立战争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海军求助,海军少将弗农随后派遣“海马号”军舰以及舰长潘顿前往广州商谈债务事情,引起广州商界以及位置官员的震惊,两广总督以及粤海关监督不得不着手料理,与债务纠纷并没有瓜葛的英国东印度企业大班委员会也参加了对债务的考查,然则源于这点债务年代久远、数量庞杂、部分债权还屡次被让与,要彻底清理非常难题,史密斯以及其它债权人与华夏行商之中难以完成绝对的意见。终归,广东官员为尽早平息事端,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已请求外商不行随便向行商借钱为由强制外商接纳华夏行商拟定的理赔方案,而这与史密斯等人所希望的数额相差甚远,虽然做出了众多努力和抗议,两位史密斯仍旧成为了这场债务纠纷的不成功者,拿不回本人以及消费者的资金终归导致了两位史密斯的破产。行商欠外商债务是清代广州贸易的一种持续产生的景象,也是中西贸易史探讨的要紧课题,国家内部学者通常称之为“商欠”,早在上世纪,学界就对这一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涌现出少许颇具代表性的探讨。台湾学者陈国栋于1990年出版的英文专著《论华夏行商盘活不灵的难题(1760~1843)》(The Insolvency of the Chinese Hong Merchants,1760-1843)使用包括清宫档案、东印度企业档案在内的大批的资料,对清代中后期的广州行商经营情况发展了具体的研究,并要点剖析了行商的债务难题,对这点债务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进程都有着体系的回答。同一时间期,章文钦的《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的商欠难题》一文也对清代中西贸易中显露的债务纠纷发展了整理和剖析,并使用马克思主义对于商业资本的原理从全体上回答了商欠发生的原因、作用以及实际。吴义雄的《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的行商体系》则从个案出发,应用了中英文档案研究了鸦片战争前兴泰行商欠案的始末,对兴泰行破产的原因以及作用发展了深入的解析,并以此揭示了东印度企业对华贸易特权的瓦解对行商以及广州体系形成的要紧作用。区分于上述学者对债务难题的全体考察和个案探讨,汉森对18世纪70年代的债务危机的研究并未对债务难题发生的原因发展过于深入的剖析,却是从详细的人物着手,经过对债权人运动的具体考察,揭示了这点债务背后巨大的金融网站,这样一种金融网站将华夏、印度以及英国的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而史密斯这种散商则充当了这一网站的节点,推进了这点地域的资本畅通,推进了中英贸易的进行和经济全世界化的流程。此外,汉森还将广州的债务难题与统一时代在印度马德拉斯产生的作用更为惨重的债务危机相联系,指明“在英帝国,跨文化的信贷可行快速转变为殖民债务,从基本上改变假贷双方的权力关连”,继而表达少许微小的经济运动也可行对帝国的政治流程发生要紧作用,虽然产生在广州的债务危机无改变广州的政治格局,但海军派遣军舰映入广州的举止又何尝不可行被视为炮舰政策的预演,何况,这场债务危机还干脆牵涉到以后的一次更为要紧的外交事故——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马戛尔尼使团的起源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使团出访华夏,中英两国因而有了首次正规的官方接近。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并通过精心筹划和准备,在1793年7月底到达天津,并于9月在承德觐见乾隆皇帝,随后提议了赐予英国更多贸易特权、得到沿海岛屿以供居住、互派使节等请求,被乾隆皇帝断然拒绝,后在钦差大臣的陪同下,使团自北京由内河水路到达广州并于1794年1月启航回国。源于无实现意料的指标,使团访华被以为是一次不成功的外交决策,然则不到半个世纪以后,英国却用武力开启了清王朝的大门,一步步实现了这点指标,并对华夏社会发生要紧作用,使团自身则作为中英外交的开端以及华夏错失的机会而被大家津津乐道。相关这一次使团访华的起源,学界有着广大的讨论,以为中英之中快速增添的茶叶贸易、一口通商政策对英商的节制、中英之中持续的贸易逆差、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等要素都推进了使团访华的决策。现有的使团访华纪录对此也有准确地讲明,使团副使斯当东在回国后出版的使团访华汇报《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就对访华前中英之中的商贸进行以及详细的商贸环境发展了剖析并指明“英国派遣一种使团访问华夏,当然是为了它的商业目的而去的”,斯当东还准确地指明内政大臣邓达斯是这一次使节团的计划者和指导者,而依据马士在《东印度企业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收录的相关马戛尔尼使团的原始文献,咱们也可行理解到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提议的诸多请求实质上都遵循了邓达斯的指令,邓达斯全无疑问在使团访华这一外交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效用。邓达斯在英国政府中有着怎么的位置,他为什么会踊跃派遣使团前往华夏,他还是如何策划这一行动的呢?汉森的探讨给出了具体的谜底。邓达斯是18世纪末期英国要紧的政治人物,在小皮特政府执政时代担任政府要职,他对英国在东印度的事务尤为关心,推进了1784年《印度法案》的出台,增强了英国政府对英国东印度企业的干脆操控。邓达斯仍是自由贸易的信念者,对东印度企业的垄断特权显示反感,为了明确周全地把握相关东印度各地域的概况,邓达斯除了从东印度企业干脆获取相干情报外,还踊跃拓展消息通道,因而,在东印度从事私人贸易、具有丰富经历的史密斯等散商成为了邓达斯的关心和交流对象。依据汉森对相干资料的深入发掘,马德拉斯史密斯从1781年起就与邓达斯维持密切的书信来往,向邓达斯表达了与华夏贸易的要紧性以及中英存留的贸易逆差等难题。广东史密斯也在80年代为邓达斯理解华夏事务提供了干脆帮助,甚而还屡次遭到邓达斯的宴请,商讨东方贸易难题。这两位史密斯都向邓达斯提议了派遣使团访华的提议,而这在相当大水平上与它们都陷入了债务危机相联系。在华夏的不成功并未让史密斯放弃对债务的追讨,它们以为假如能够由政府出面派遣使团向华夏皇帝讲明广州的概况,它们必定会得到愈加公正的待遇,而邓达斯当然成为了它们的游说对象。1784年“休斯女子号”事故的爆发也进一步让邓达斯认识到与华夏构建稳固关连的必需,因而到1785年,邓达斯曾经最初计划派遣使团访华。在使团访华的筹备进程中,马德拉斯史密斯踊跃向邓达斯建言献策,提议向华夏推荐英国的产物以开启华夏市场、开拓广州以外的贸易港口、与华夏签定友没有问题条约以提升英国人的位置等意见,广州史密斯也对使团访华充满热情,还自荐去俄国寻觅中文翻译,并期望使团访华能使英国在华夏得到相似澳门的殖民地,这点意见尽管遭到英国东印度企业的反对但终归仍被邓达斯广大采用,成为使团访华的要紧指标。总而言之,邓达斯做出使团访华的打算,相当大水平上遭到了以史密斯为首的散商的作用,它们还干脆参加了使团的筹划,帮助设定了使团访华的指标,对马戛尔尼使团的终归成型起到了非常要紧的效用。这点相关马戛尔尼使团起源的细节丰富了学界对使团访华背景的相干讨论,也让咱们深刻地感触到了史密斯这种散商团体所蕴藏的政治作用力。人物传记自古以来即是历史书写的一种要紧形式,历史学家常常会为政治领袖这种要紧的人物著书立传,这点人物的经验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主体,因而长期以来,由大人物主导的政治史在历史书写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一景象随着近代史学的进行显露浮动。到20世纪70年代,在新文化史等史学思潮的作用以下,从底层视角出发,经过书写平凡私人的历史以揭示更宏大的社会构造成为历史学家的新抉择,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意大利微观史家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urg)的《奶酪与蛆虫》(The Cheese and the Worms)一书,金兹伯格依托宗教法庭的审讯纪录等资料讲述了一位16世纪意大利磨坊主的生活经验并联合这种人物的社交网站和社会背景描绘了他所持有的与众不同的全球观,继而思考了16世纪意大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与差异。这类以小见大的书写形式在以后随着历史学的“全世界调转方向”而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少许具备跨文化经验的人物渐渐成为了历史学家钟情的对象,琳达·科莉(Linda Colley)所展现的英国妇女伊丽莎白·马士、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Davis)描写的北非外交官哈桑·瓦桑、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所刻画的明末清初华夏天主教徒朱宗元皆是此中的要紧代表。这点探讨尽管都以详细的人物为最重要的探讨对象,但却其实不不过对人物经验的单纯叙述,他们还对人物所处的全世界性的时期背景发展了深入的考察和剖析,力图从历史参加者的方位了解繁杂多样的跨文化流程,继而建立出一个“自下而上”的全世界史。汉森的探讨同样有着相似的特征和指到,三位史密斯便是平凡的英国商贩也是经济全世界化实切实在的参加者,经过它们的创业经验,咱们不但见到了上述相关行商商欠以及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等历史流程的诸多细节,况且还确实地感触到了18世纪英国、印度与华夏之中日渐密切的经济联系,除此之外,它们特异的身份背景以及繁杂的社交网站也可以让咱们思考诸如苏格兰人在英帝国扩张中的效用、散商在广州贸易中的角色、在印度定居的英国人社群等要紧议题。这点对全世界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探讨提示着咱们,全世界化却非抽象的概念,全世界史还不只包括各式各类的理论或模子,它仍是由像史密斯这样一种个详细的人物及其经验所结构的,历史探讨的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却非截然对立,那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背后也许隐藏着相关全世界流程的大历史。(Mr. Smith Goes to China: Three Scots in the Making of Britain’s Global Empire近期将由万有引力公布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