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文化资讯 艺术文化 查看内容

寻根早期共产党人留苏往事,《红场上的红流》唱响理想与信念

2021-7-16 15:37| 发布者: wdb| 查看: 56|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寻根早期共产党人留苏往事,《红场上的红流》唱响理想与信念,更多文化艺术分享关注我们。
一百年前,大批心怀理想的青年共产党人远赴苏联留学,将十月革命的斗争经历捎回华夏,给华夏共产党早期的进行提供了经历。百年以后,这段历史被搬上了舞台。为庆祝华夏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留苏往事”《红场上的红流》于7月15日晚在浦东大剧院上演。

剧照

该剧以当代青年寻根上海红色印记为引线,经过与一百年前的青年一代隔空对话,生动再现了那时的华夏共产党早期党员、共青团员,自上海出发,带着理想和信念,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国后联合华夏实质展开革命斗争的红色故事。1921年3月,上海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俞秀松前往苏联,参与青年世界第两次代表大会,并以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的身份联系留学事情。在他的协调下,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大批青年党员、团员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成为华夏革命中坚力量。《红场上的红流》讲述的便是这段往事。编剧吴斐儿用一种虚构人物“阿根”串联起这段历史。有俄罗斯和华夏血统的姑娘波琳娜来上海寻根,碰到上海男孩李向宏。李向宏想创作一部反应早期共产党人留苏往事的剧,须要一位懂俄语的翻译,两人因而走到一同。从老渔阳里的《新青年》编辑部到新渔阳里的共青团中央旧址,二人寻访上海早期的红色地标,在这一进程中,理解到波琳娜的太爷爷“阿根”曾是一名报童,他在渔阳里的“共产主义小道”和陈独秀有过一段对话,受其作用走上了共产主义公路,后来还去往苏联留学。阿根的视角下,早期留苏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生活点点滴滴,鲜活表现。剧中,历史情景和现实情景两条线并行,百年首尾的两代青年人,追寻着统一个指标,理想的火花磕碰燃烧,揭开了那段充满理想主义的历史面纱。

剧照

“这部剧的要害词是‘青春’‘求知’‘追寻’,咱期望大伙能被迎面扑来的青春气息感染。”吴斐儿叮嘱全球新闻记者,本年是华夏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演出运动十分多,《红场上的红流》面向年青人,期望突出“年青”这一特点,“100年前那一些革命先辈,和此刻的年青人岁数相同,它们心怀理想,也充满生机。”吴斐儿在创作中,让相隔百年的两代年青人发生对话,“和往日的人对话,在当下是十分有意义的。”时值华夏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共一大举办的“初心之地”,上海遭到了好多关心。但很少有作品反应早期共产党人前往苏联的这段历史。“咱们在本年的那么多红色演出作品里,选了这样一种特异的视角去体现这段历史。”吴斐儿说,期望借助这部作品,让年青人理解这段往事。编导团队经过大批文字、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的收集与研读,巧妙融入中俄惯例歌舞、相片与视频、表演与表明等艺术伎俩,力求以更为现代和多元的形式,为前来参与运动的嘉宾带来真正而有迷惑力的故事表现,也为发掘全球各地的红色足迹、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流传与进行、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和思想火炬,提供优质的党史学习元素。制作团队编导吴斐儿、姜涛已将一系列原创红色沉浸式演出带进重要红色馆场。该团队先后原创制作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型场景朗诵剧《破晓之光——一种没有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印记”大型诵读演出《巾帼的黎明》、龙华烈士陵园沉浸式没有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渔阳薪火》等,用红色足迹表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流传和信念的力量。本次运动由华夏世界文化流传中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扶持。运动执行进程中获得俄中友好协会的鼎力扶持,并作为俄中友协本年的要紧的事业计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