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源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著,[德]祁沁雯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3月版,306页,58.00元 似乎是电影镜头的回放,战火、逃难、人群涌向机场上的飞机……,一时间满屏的历史惊涛与回想。看着那一些攀爬的飞机尾部或紧紧拥挤在编号为RCH871的C—17里的六百四十人,料到这还是一部在战火与政权更替之际的私人与家族流浪与离散史的开端,自然也会料到人类历史上以前有过的那一些同样仓惶而混乱的时候。这两天正好读德国作家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的非虚构著作《她来源马里乌波尔》(原书名Sie kam aus Mariupol,2017;祁沁雯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讲述的是作者如何寻觅母亲的往事和家庭历史的故事。这种书名看起来很难迷惑读者,由于马里乌波尔这种乌克兰的都市地名很陌生;假如加上一种相似“从‘社会公敌’到‘东方劳工’的苦难历程”这样的副标题,可能会相比迷惑人。作者的母亲在二战后期作为“东方劳工”从乌克兰来到德国,因而她出生在德国。1956年10月的一天,母亲离家出走,当时“咱十岁,妹妹才刚满四岁。她再也无回来。在咱的回想中,她只只是是一种模糊的造型,咱对她的感受多过回忆”。(第4页)很久今后她才晓得母亲自沉在雷格尼茨河,可是她对母亲差不多一没有所知,独一晓得的是她来源马里乌波尔。“短短三十六年中,她饱经坎坷,经验了苏联的内战和饥荒,以后是‘二战’和所谓国度社会主义的残酷岁月。……数十年后,在被遗忘的战争受害者的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位年青女性的足迹,没有异于幻想。除了姓名,咱对她的理解所剩没有几。”(第4页) 因而,“寻觅”是这部著作的第一种焦点专题。 2013年的一种夏夜,娜塔莎·沃丁在俄罗斯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输入母亲的名字,其实不抱有期望。“往日的几十年中,咱总是再三尝试寻觅她留住的足迹。咱给红十字会和其它寻人组织写过信,给相干档案馆和探讨机构写过信,甚而给乌克兰和莫斯科素不相识的人也写过信,咱甚而在各式褪色的牺牲者名单和备案卡中翻找过,但是从来都徒劳没有功,无寻到哪怕全部一条线索的一丁点蛛丝马迹。”(第3页)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就打开了一段令她惊心动魄的寻亲之旅。当娜塔莎把母亲的名字打在搜索引擎后,不停有新的进展:在网络上一位希腊姓氏叫康斯坦丁的人一步一步地帮助她寻觅和拼凑出她的母亲及家庭的历史碎片。这点碎片表现出被遗忘的庞大历史伤痛,表现出一种家庭在历史惊涛中的覆灭悲剧。家庭史的追溯使她发觉母亲有着由乌克兰最有名望的希腊裔和意大利裔联姻而成的贵族出身,全个故事最初于苏俄革命。一种乌克兰贵族家族在革命风暴中的原罪和作为“社会公敌”的苦难,接下来是乌克兰地域的征粮活动与饿死了五百万人的大饥荒,接下来才是在四十年代被欺骗来到德国的“东方劳工”,最终是在战争完毕后依然连续的被抛弃、被敌视的痛苦命运。她的外祖父以前是布尔什维克,被长久流放,母亲的哥哥是个受褒奖的党员,母亲的姐姐被流放在劳改营,母亲本人是被强迫到了德国的强迫劳工,被苏联以为是潜在的通敌者,二战完毕后流落在德国当局专门划出去的“难民楼”里。家庭的寿命故事就像一种套一种的黑匣子,在她的努力探索下渐次开启,她首次清楚了一种最容易的实是:每私人皆是身处历史之间。可是即使到了最终,她所据悉的一切大皆是相关外祖父家庭的,外祖母家庭那里依然有好多黑洞,没有办法消除的是在历史黑洞眼前的没有力感。作者的故事让咱们不但悲悯于历史的荒诞与暴行是多么简单就压垮了没有数私人与家庭的寿命,也更使咱们认识到历史回想的残酷:在历史回想的黑洞中有太多被永远埋葬的真相和寿命的呐喊。大家常说历史中落下的一粒灰尘就可以把人压垮,应当补充说还能把回想埋葬。因而应当珍惜那一些从黑洞中打捞出去的个人史叙事,应当让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与大历史叙事对簿公堂。此外值得思考的是,阅读和回想也是被历史所形塑的。与奥斯维辛聚集营、毒气室和焚尸炉比较,“马里乌波尔”这种地名和“东方劳工”这种概念关于好多读者来讲皆是陌生的。在二战后的审判与历史书写中,没有数揭露纳粹聚集营罪恶的档案文件和幸存者回忆文字让全球认识到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可是来源乌克兰的“东方劳工”所身受的苦难一直源于种种原因未被世人广大认知,甚而连人口也全无定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东方劳工的幸存者提议理赔请求,在德国引起少许关心。可是随着幸存者的连续去世和出版界、常识界的沉默,众多私人回想难以映入历史叙事和公众视野。因而,《她来源马里乌波尔》作为历史见证的意义显得更为珍贵。在这一极为错综繁杂而又连环相扣的寻觅进程中,咱们见到除了互联网在消息传导、论坛平台的作用等高新技艺伎俩发挥了没有与伦比的焦点效用之外,以及除了某些档案机构和官方机构也提供了要紧帮助之外,素不相识的私人及其家族的参加是同样要紧况且更具备基本性意义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咱们应当补充和重申这类构建在私人根基上的“寻觅”作为历史探讨中的要紧概念和方法的位置,其要紧涵义便是在消息交流自由的前提下,“国民”中的你、咱、他之中的真正联系,以及以寻觅私人、家庭的历史消息为中心的微观探讨方法。在这边应当特别重申的是那位在网站上回应和一直帮助娜塔莎寻觅亲人的那位陌生人康斯坦丁。“遇见他简直是咱第一大的幸运。他不但对俄国历史了如指掌,还不仅仅是个电脑怪才,况且仍是一种狂热的系谱学迷。”(42页)他甚而能够在战争曾经完毕六十好几年后,在野外寻到的一架坠毁的苏联战斗机机翼上辨别出了飞机的编号,查出驾驭员便是他失踪的、被怀疑是逃兵的叔叔。他推出了真相并使叔叔的名誉获得平反,使因父亲被疑为逃兵失去事业资格、一生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儿子在晚年领到一份微薄的抚恤金。在他的不停帮助下,娜塔莎如同侦探一样追踪每一条线索,来回拼接每一片碎片,在这进程中充满了惊喜、恐惧和痛苦。最终她是幸运的,虽然依然存留好多历史中的黑洞,可是曾经可行使她绘造出一幅家庭树状图,她最终所理解的家庭故事之深邃、繁杂和奇异曾经远远高于她最初寻亲时的想象。此外咱也注意到家族老照片在这场寻亲之旅中发挥的要紧效用,这是很值得历史图像学探讨的案例。在作者本人保留的旧物中有三张家族照片,区别是她母亲和一位不晓得是谁的白发女性、母亲的肖像照和外祖父与两位朋友的照片,她对这点照片的解读随着寻觅母亲与家庭历史的进展而一步步加深,老照片在这边既是家庭史的见证,也是提议难题的根据。比如在第一张照片上的她母亲身边的那位白发妇人,“看她的年龄应当是咱母亲的祖母。她穿着一条白色尖领的灰裙子,姿态端正,表情严肃,脸上带着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的倔强。这张照片大概是1938年拍摄的,正处于……饥荒和恐惧流行的时代。”(19页)可是后来她看了姨妈莉迪娅的日记才晓得这位白发夫人是母亲的妈妈,由于在动乱中的一种晚上遭遇入屋打劫而一夜白了头。(150页)更有意思的是,在伊戈尔存在的旧照中,她惊奇地发觉本来本人保留的那张“外祖父和两位朋友”的照片实质上是被剪裁过的,原照片上是三位朋友。“为何咱母亲手上的照片中,叶莲娜被剪掉了?康斯坦丁的解释是,大革命以后,没有数人在照片上消失了。它们非是本人把本人的照片剪掉,便是被旁人剪掉,由于被人在照片上看见是种危险。那么说来,是非是在叶莲娜被抹掉的背后,还是隐秘的家庭仇恨?”(119页)这自然便是历史图像学探讨中很有意义的案例。源于寻觅进程和家庭故事的繁杂性,作者在写作中也采用了相应的叙事方法。全书分为四部分,讲述不同的故事,可是每个部分都非是一种清楚、独立和完整的故事,须要读者在阅读中不停瞻前顾后,不停把散落在各部分中的人物、故事拼接起来。从写作者的侦探般探索家庭历史的心路历程、那部原本便是碎裂诡异的苦难历史以及那一些人物的命运之脆弱没有常这三者的同构关连来讲,这类叙事形式倒是真正可靠的,它幸免了让读者在通畅的阅读中失去对那段历史的繁杂隐晦、撕裂怪异和难以名状的特性的真切感触。娜塔莎信任康斯坦丁不但仅不过帮她寻亲,却是还帮助了很多人。“其间咱理解到,咱绝非独一一种在寻亲的人。二十世纪产生的这一切,切断了代际的当然关联。此刻,大批民众最初寻觅亲人,寻觅失踪的、被逮捕的和再未归来的人。它们在寻找本人的出身、本人的身份和本人的根。在伊瓦申科的家庭志中,1920年出生的母亲是最终一种被纪录的人。在她以后,家庭历史就其中断。她是全个家庭消失前的最终一线光……”(44页)这是该书中很要紧的一种议题:“寻觅”这种概念在历史探讨中的底蕴和意义。可是往日咱们相比熟习的“寻亲”“寻根”更多是停留在团聚、亲情、家庭回想这样的层次上,不多从历史探讨中的私人叙事与国度叙事的关连来了解“寻觅”的深切涵义。在该书中,作者所“寻觅”的私人史、家庭史,归根到底本来便是在历史中,“国民”的肉身所经验的历史——非是被高高举起接下来搁置在云端的抽象的“国民”,却是以凡胎肉身承担着全部苦难的每一种个体,是不但要面临大屠杀那样的庞大灾难,同一时间更要在平常生活中面临没有时不在的痛苦、恐惧与忧伤的肉身之躯。在娜塔莎的故事中,它们最根本的诉求是活命,最真正的状况是在战火与饥饿中寻觅生存的机会。唯有回到这种最真正的历史现场之间,咱们才能寻到真实的“国民”的肉身,才能晓得何谓国民的历史——在咱看来,这是该书的第二个焦点专题。对于母亲这具“肉身”的实际,作者经过不停寻觅和拼接终归获得这样的了解:“慢慢地,咱终归了解了为什么她绝口不提她的出身。在她生活的时代,无比贵族出身更糟糕的事宜了。这类出身是一个罪行,一个原罪,是第一大的耻辱,会置她于死地。或许她把恐惧、自咱鄙视和羞耻混淆在一同,由于她渐渐地让本人信任了,像她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低等赘瘤,不具备生存的权利,隶属历史的垃圾。她非是在德国才被视作低等人的,早在乌克兰时她已被归为这类。咱可怜的、矮小的、疯癫的母亲,她来源残忍嗜血的二十世纪最黑暗的年代。”(37页)可是,却非仅是贵族出身的寿命才被赋予这样的劣质性,在1920年初乌克兰产生的饥荒中农村饿殍遍地,农民的肉身同样不具备生存的权利。娜塔莎在她的书中的描写是:“直至一会儿前,乌克兰还因其肥沃的黑土地被誉为欧洲的粮仓,此刻却变成了停尸房。……全个农村饥荒遍地。无人埋葬死者,尸体在倒地的位置就地腐烂。四处笼罩着疯狂,充斥着人吃人的惨剧。”(《她来源马里乌波尔》,179-180页)在大饥荒以后,乌克兰人下一轮的悲剧便是在四十年代的战争中被诱骗或被强行遣送去德国充当“东方劳工”。那时的德国面对着惨重的劳能源紧缺难题,在纳粹的诱惑宣传中,乌克兰人只需报名前往德国务工,就会具有丰富报酬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众多曾饱受大饥荒之苦的乌克兰人将生存期望寄托于德国,纷纷踏上西去之路;后来残酷的真相传了回来,德国人直接强行抓人和遣送。据浦洛基的统算,从1942年到1943年,总计有近两百二十万乌克兰人受到逮捕,并被押送去德国。此中众多人死于营养不良、疾病,以及盟军对它们所在的兵工厂和军需厂的轰炸。(《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387页)战争完毕后,这点乌克兰人的境况依然悲惨,娜塔莎说:“几百万被运送到德国的劳工最初被遣返,等候它们的是回国后……的制裁,直到寿命尽头这点人皆是悲惨的存留。……有些人回到家乡后被枪毙,其余人被干脆从德国的劳动营送到苏联的劳动营,当中无全部过渡。绝许多数人余生只能挣扎在社会边缘,它们找不到事业,只能依托父母或许亲戚艰难度日,它们也基本不被应允上大学。它们不但生活在贫困中,还被隔绝,由于全部人都害怕与返乡者‘叛徒’接近。此外,女性强迫劳工还被视为德国人的妓女。”(241-242页)托尼·朱特对于战后欧洲的探讨起首便是从人数的迁移最初,他指明从1939年到1943年,苏、德两国迁移、驱逐、流散了大约三千万人。在战争完毕前的几个月中,逃难的平民更多是逃离苏军的锋镝,涌向西部。英国军官威廉·贝福德-琼斯如许描画1945年的概况:“流浪贫民!女人失去了丈夫和儿童,男人失去了妻子;男人和女人失去了家、宽广的农田和地产、商店、酿酒厂、工厂、面粉磨坊、楼宇。另有幼小的孩童,它们背着小小的包含,脸色忧愁。它们同母亲失散,或许母亲曾经死去,被其它回归的移民埋葬在某处路旁。”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林骧华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9页)国民的肉身就这样消失在彼此的视野中,或者被埋葬在路旁。在这种时刻,“活着便是胜利”,这是经验过恐怖、杀戮、饥饿等苦难以后的国民说出的最终的信仰。即使在苏联的和平年代,“国民”要在各式表格中表现本人,可行看作是“国民”的肉身如何在档案中定格。浦洛基(Serhii Plokhy)叮嘱咱们,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公民仍须要填写各式各类的表格,回答诸如本人或本人的亲属有没在德占区生活过之类的难题。此类难题在表格上紧挨着那一些对于私人犯罪纪录的难题。(《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388页)这也正是娜塔莎·沃丁的母亲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办法摆脱的恐惧。娜塔莎最终是这样看她的母亲:“她的面庞遥远而神秘,无显露半分她死时的情形,也无显露,为何最终她仍是无带上妹妹和咱,为何她终归仍是抉择了独自离去。”(303页)在历史惊涛中无抽象的“国民”,依然有好多对于“国民”的失落的回想须要寻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