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来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论语·学而》中有“过,则勿惮改”,孔子很重视改过,以为犯错并未甚么可怕的,要害是如何对待错误,重申知错能改。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也是《论语·子张》的看法。以日食月食的浮动为喻,赞扬君子不像文过饰非的小人,不隐瞒和掩藏过错,又能公布改正过错的光明磊落的态度和胸襟。 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便是改过的难题。对本人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许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本人也犯,是为贰过。孔子高度评价颜回的德行,以为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于人、不贰过于己,缘于颜回的好学不倦、勤奋苦读。 人没有完人,金没有足赤。从《左传》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到《学生规》的“过能改,归于没有。倘掩饰,增一辜”,从《素书》的“有过不知者蔽”到《孟子》的“闻过则喜”,没有不表现古人重视修身、正视错误的智慧与涵养。 西汉昭帝时,韩延寿担任左冯翊(今陕西大荔)的太守,公正清廉,史称“循吏”。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踊跃采用没有问题主意。有一次,部下劝他到基层调研,韩延寿刚到高陵县,就有兄弟俩因争田之事干脆找他告状。这件事使他感觉十分难过,他说:“咱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却不行教化百姓,结果导致民众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辱,责任全全在咱身上,咱仍是本人退职让贤吧。” 第二天,他就推辞称病,闭门思过。位置官员见他这样,也全深感本人失职。韩延寿的举动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俩,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而且主动前来请罪。韩延寿十分高兴,并以酒肉热情地款待,鼓励它们知错能改。韩延寿将“治民犯错”归结到“治者”之过而闭门反省,让本地老百姓和官员都对韩延寿愈加敬重。从此,冯翊再也无争讼之事产生。 《诗经·周颂·小毖》记载了“予其惩,而毖后患”的故事,说的是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处理国度,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埠。管叔鲜等趁此时机立即叛乱,周成王幡然醒悟,请回周公率军平息了叛乱。周成王知错就改、自咱规诫的态度值得确信,“惩前毖后”的成语也出于此。 知过改过,自古以来就为人称道,也是华夏共产党人的惯例。马克思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况且唯有通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有再大的过失,只需能够发自心里地认识到本人的错误,发自心里地想去悔改,以自咱革命精神塑造和锤炼本人,才能在总结经历、汲取教训中日臻老练、不停向前。(南宁市纪委监委)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