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2日电 题:八家子的书香 新华社记者李铮、张逸飞 这本“书”,庄稼汉刘作全倔强地读了19年。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镇,一种整洁的农家小院,既是刘作全的家,也是八家子镇的“农家书屋”。 20个书柜上,按农技、医卫、法律、少儿、生活十几个类型,整齐地摆放着15000册图书。小小的“农家书屋”,每个月借阅量200本以上。 1954年出生的刘作全唯有初中文化,但靠着一手出色的木匠手艺,日子过得殷实,“能有这种手艺和眼界,读书看报功不可没。” 2003年,爱看书的刘作全有了办书屋的念头。他开玩笑地说:“最最初,是想和酒桌、麻将桌抢人。咱合计着能拉过来几私人看书,总比喝得醉醺醺强。” 说干就干,刘作全把本人房子腾出一间,1000多册藏书也成了八家子镇的公共财产。 刘作全深知,读书须要静心。对农民来讲,这远无喝酒、打麻将有迷惑力。他说:“农民缺甚么,咱的书就补甚么。脱贫致富,每户人家都关注,咱就要用实质行动叮嘱乡亲们,书中真有‘黄金屋’。” 与其它乡镇书屋坐等读书人不同,刘作都在拖拉机上装个木箱子,“流动书屋”在八家子镇18个村屯经常转悠。在和大伙熟悉的进程中,他得知郭立刚养牛就送去《如何养好肉牛》;王立军家的猪病了,急忙拿来《畜牧兽医》;许艳春家的儿童上学了,《小学数学》练习册又多了一种读者。 村民孙国龙已是书屋的常客,他说:“此刻新常识、新科技太多,不学习就种不好地、养不好猪,发不了财。咱经常来作全大哥这看养猪技艺书。” 看书的人多了,刘作全的书屋就显得小了。有的乡亲们来找书,书屋里却无。刘作全说,看着那没有期望的神情,咱特别非是滋味。去买吧,没那末大经济实力,咱就到处张罗四处求援。有一次到废品站挑,按斤买,买回来一百多斤有效的书。 刘作全十几年如一日,义务办书屋、送书,不少退休干部、教师被触动,主动捐献自家的存书。2009年,八家子镇也把镇上书屋正规建在了刘作一家。送书、送书柜、桌椅,改进阅读环境。日前,刘作全“农家书屋”的藏书已有15000册。 19年来,刘作全最欣慰的是看着八家子出了一种又一种大弟子。“张琳浩辽宁师范大学硕士都毕业了,正准备考博士。王斯莹是此刻这批中弟子里学习最佳的,咱既勉励她又时不时帮她卸卸思想包袱。”提起八家子爱书的儿童,刘作全如数家珍。 已在辽宁中医药大学读书的张曼对刘作全非常感激,她说,有时刻学习很需要,书屋又无,作全爷爷立刻去县邮局买。 又一拨儿童到了每天“泡”在书屋的年龄,它们做作业、看小说。老刘时而陪着儿童聊聊书里的故事,见到哪个儿童鞋坏了,三下两下帮着修好。 书香浓郁,其乐融融。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