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东美术馆“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以百余件馆藏作品书写了一部与“光”相关的人类史,从人类以为上帝缔造了光,到探讨和认识光、再到尝试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成果,驾驭光触发的情绪。在浦江西岸的龙美术馆,76岁的美国女艺术家玛丽·阔思的个展“以光作画”或可看作是一部私人史。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以氩气作为填充的“灯箱”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展览展出艺术家跨越60年创作生涯、不同系列的作品近30件。此中包括1968年她开创性的“白光”系列、1970年代的“黑光”系列;以黏土为基底的“黑地”系列、以及以氩气作为填充的“灯箱”系列等。假如说浦东美术馆的“光”,所以作品体现光,那末玛丽·阔思更像是引光入画,借助光所触发的情境和情绪,探寻了光带来的景象学体会。就观者而言,不同一时间间、天气、心情将来会感触到不同的作品,尽管除了一件雕塑外,均依靠墙面展现,但却依靠光的浮动,营制出对话、浮动的气氛。来到龙美术馆,是一种大晴天,夏日正午的阳光正放肆地投射到每一处,也经过美术馆开启的顶部气窗,洒在展厅体积。龙美术馆“以光作画”展览现场,展览中独一一件雕塑作品与美术馆体积中的光。 映入展厅的第一眼,见到的是“光”,而后作品才从光中慢慢凸显。眼睛最先捕捉到的作品是雕塑作品《没有题(束)》(2020)——这两块相同尺寸、拔地而起的钢板,钢板之中造成了一种细长的负体积。联合美术馆体积和洒下的光,仿佛为作品赋予新的、宗教性的含义。走进光中,感触建筑、光与作品一同建立的语境,像是置身于了一处沉默、却带着强烈仪式感的神圣体积。走近这件作品,发觉其上有艺术家以白色排刷涂抹发生的若隐若现的踪迹,时期还仅仅带着闪光的微粒。展览现场,玛丽·阔思,《没有题(白光系列)》,1994 要讲述作品的缘起,则须要回到展览开篇,一件1994年创作的《没有题(白光系列)》,这件长达10米的作品,是玛丽·阔思最广为人知的“白光”系列中极具突破意义的一例。这件开阔、轻巧、白色的单色画,是艺术家将玻璃微粒融入作品的最初。随着人的走动和光线的浮动,颜料中的玻璃微粒随光影发生微妙的流动,这类浮动也只有面临作品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触。展览现场,玛丽·阔思的“电光系列”(左)与“黑地系列”(右) 艺术家对白光的专注可追溯到她在洛杉矶邱纳德艺术学院的求学时代。来自她“没有题(电光)”系列的两件作品,表现了让玛丽·阔思在1960年代中期对感知的思考发生转变的种种理念。从1966到1968年,艺术家设置了一系列氩气灯箱作品,她称其为“光的绘画”。这点作品以特斯拉线圈和高频发电机为驱能源,穿透墙壁传输着电磁场。为了得到这点极端不业余的产业资料,她最初了量子物理的学习,并将科学理论与本人的艺术思考相联系,追寻一个绘画与光相互杂糅的创作形式。展览现场,“没有题(电光)”系列 在展览中见到这点在幽暗处探出光的作品,会很简单联料到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本来它们隶属同代人,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杉矶“光与体积活动”的成员。特瑞尔作为该活动领军人物还曾评价玛丽·阔思为“咱们这一代最被低估的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雷玛尔:蓝》,1969(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与特瑞尔的艺术实践慢慢脱离绘画自身不同,玛丽·阔思却持续地着力于绘画媒介,在图像范畴探究光的特点,此中饱含着动势与几何二元性的理论。“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拱门”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展览中几件“拱门”系列很简单使人料到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作品,在其最为标记性的作品《向正方形致敬》中,阿尔伯斯排布作品的体量感和活动感,引导观众眼光的方向,营制出一个体积意识,模糊了二维体积和三维体积的界限,艺术家也故意在瞧似安静的画面中,让视知觉存留于一个永恒的活动中。约瑟夫·阿尔伯斯,《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作品,1964(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玛丽·阔思的“拱门”最初于1989年,在借鉴约瑟夫·阿尔伯斯后,采纳了一个构造性的建筑方式,它与人的尺度比重相联合。观者置身于作品前,假如立于门或入口,能感触到身体及其栖居的体积的关联。展览现场,玛丽·阔思相关“拱门”系列的草图。 展览在布展上还使用了少许视网膜原理,例如从较亮走进较暗的展厅,能见到作品短暂性发出的光,这点“发光”的作品是“白色内光带”系列,与开始见到的雕塑一脉相承,况且观者从画布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光又将产生浮动,此中戏剧性的体会非身处此中没有办法感触。“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让作品可以闪光的原因是1968年玛丽·阔思进行出一套激进的绘画技法,将层叠的玻璃微粒融于丙烯颜料。她开始是开车行进在马里布的太平洋海岸快速道路时注意到了这类产业资料,它被用于州际快速道路的标志,以使路标更为醒目。阔思将这点微小的玻璃颗粒散布在绘画外表,造成纤薄的档次,而且借助胶水和颜料使之附着于画布,从而进行出一个擅用光线折射曲率的美学方式。“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展览中,除了轻巧空灵的“白光”作品外,其《没有题(黑地)》和《没有题(黑光绘画,闪光系列)》带着一份来源土地的厚重和来源未知宇宙的神秘。此中由于光线而发出莹莹的闪光,亦使人感触到光线予以作品的振荡,并响应着观众的所在。“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展览作品其实不多,却能感触到女性艺术家的隐忍、执着和单纯,仿佛近60年前她便最初如许创作,今后并没有过多拓展创作的宽度,却是深度进行。展览中不少作品标有两个年代,区别指到的是创意显露的年份和作品创作的年份,这一细节也显露出其创作的纯粹性和持续性。玛丽·阔思:以光作画。 来自: 龙美术馆提供(02:49) 展览尾声另有一段艺术家创作的记录片,一直以作品示人的女艺术家,也在影像中出现出她的美,尤其是她手握电钻、拿着各样用具制作作品的时刻,平凡的工装、随便的盘发,使人感觉美而不自知,也见到作品的诞生。展览看毕,回到白色雕塑所在的展厅,阳光游走了位子,组成另一幅光的图景,作品与体积关连产生浮动的同一时间,作品让人的感触也产生了浮动。阳光如琴键,演绎出不同的乐章和情境,阳光自身成为了一件搬动的作品。不同一时间间下的雕塑作品《没有题(束)》(2020) “玛丽·阔思:以光作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注:展览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至9月5日,相片除署名外均为全球新闻记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