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午间12点30分,著名思想家梁漱溟长子梁培宽男士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2017年,由梁培宽编注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由世纪文景/上海国民出版社公布。该书辑录了梁漱溟男士七十余年来的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是迄今最为周全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梳理。这点鱼雁音书不但是梁漱溟私人不同一时间期思想、情怀、生活等的纪录,也堪为20世纪华夏历史的缩影。“那年梁培宽男士曾经92岁了。他同众多书信作者都相识,并亲历了书信中提到的众多事故。不但对书信做了分类和梳理,还配以注释讲明,为咱们揭开了历史背面那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上海国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企业副总编辑何晓涛叮嘱全球新闻记者,彼时他是这部书信集的策划编辑和责编。2015年,梁培宽接纳cctv新闻采访,谈及父亲留住的家教,综合起来便是四个字:“自爱爱人” 自2006年起,由于维护、出版梁漱溟著述的关连,何晓涛同梁培宽全家走动颇近,“每年到北大承泽园梁男士府上,至少也要有一个七八趟。梁老身体一直可以,精神健旺。不过从昨年最初回想力显著衰退,刚给你交代过的事宜,没过两天又来手机告诉。”在接纳全球新闻专访时,何晓涛推荐说此前曾有别家出版社出过《梁漱溟书信集》,“2014年时,咱们先是再版了《梁漱溟日记》。近些年来从不同通道,又收集到梁漱溟男士的不少书信,咱们都感觉‘有来有往’会相比好,一同消费了两三年的时间公布了这套《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何晓涛回忆说,改革开放后梁漱溟的不少著述皆是由上海出版界公布的。“1984年,梁漱溟‘文革’完毕后的第一本书《人心与人生》,即是交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华夏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等最重要的著述也全曾归入‘世纪文库’,由世纪出版团体公布。有这层关连,这十几年来咱一直同梁培宽男士一道维护、再版梁漱溟男士的著作。”《梁漱溟书信集》中收集了七百多封信,“此中最多的是梁男士同本人弟子间的通信,这部分保存的最为完整,况且言谈间也最为真挚、坦荡。”梁培宽编注《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梁漱溟特别重视师友间互助的关连。他曾说过,“假如无较高尚的友人,在社会上本人不会被人看高一丝。”在他看来,“友人便是团体,是好多人在一同;或本人加入团体,或本人缔造团体。”何晓涛推荐说,从书信中不难瞧出梁漱溟的“长情”,“他同好多弟子的交往都超越了半个世纪,包括在‘文革’时期也有书信往来。这套书一大特点是除了书信,也收录了他同弟子一同出游,例如在北海、颐和园游船的照片。在广泛读者心目中,梁漱溟是‘华夏的脊梁’,但咱们去看他和弟子间的书信交流,养生、修身,纪录静坐方法的笔记,照应生活难题的弟子,关注侄辈的婚事没有所不包,展现出他十分生活化的一面。人前他是那末硬气,宁折不弯,面临弟子也会感叹人生迟暮,‘脑力体力俱衰矣’。”“文化大革命”时期,梁漱溟因拒绝参加“批林批孔”活动而遭受批斗,留住一段掷地有声的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便是独人一种,没有权没有势。他的最终一著不过坚信本人的‘志’。甚么都可行夺掉他,但这种‘志’没法夺掉,便是把他这种人消灭掉,也没有办法夺掉!”何晓涛回忆说,《梁漱溟书信集》里收录了他在1975年3月间同弟子周植曾的一封书信,“信里他说,‘……咱以拒不批孔,政治上遭到孤立。但咱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内外如一,没有所畏惧,一切听其当然进行。’这封信十分有名,那时国外好多他的友人、弟子也全在关注老师的态度和处境。梁漱溟实质上是用这封信剖白心迹,可视其士林风骨。”“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1948年,梁漱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许写道。短短几句文字,不但表现了梁家良没有问题教导理念,更体现出他为人处世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梁男士从华夏科学院生物物理探讨所编辑部主任位子上退休后,便一直从事父亲梁漱溟文稿的编辑出版和探讨事业。本年三四月份的时刻,咱最终一次去看老人家,他还在做《勉仁斋读书录》的修订事业。”在何晓涛看来,同父亲的狷介孤傲相较,梁培宽更显温柔敦厚,“认识他十几年了,从来没见他说过一句重话,没瞧过他有疾言厉色的时刻。有时刻聊到他不认可甚而深恶痛绝的事宜,也不过一句‘嗯,适中同意。’摇摇头作罢。”源于本人的不业余偏在理工(1950年夏,梁培宽考入清华大弟子物系),梁培宽在梳理父亲的著述时秉持的准则即是“有闻必录,不增不删”,“他十分低调谦逊,把梳理梁漱溟的书稿当作从新了解父亲精神全球的进路。原书原稿的书名、标题、构造,他皆是尽可能保存本来的样子。”在何晓涛看来,近几十年来国家内部图书市场上有一个乱象,“好多文化名人的书放到书商那边,一弄就起个‘鸡汤’书名,甚么‘你若安好,即是晴天’、甚么‘你若淡定,即是从容’……特别等而下之。相似的概况就咱所知梁男士也碰到过,书商找来许以重金想做改编,梁男士从来不会答应,客气两句礼送出门。”“正,十分正,梁男士的家风绝非是通常人家能达到的。他就住在承泽园的老房子里,两居室里陈设仍是80年代的风貌。梁漱溟当年从重庆来北京前,就把收藏的字画捐赠给了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况且他感觉书写便是个用具,不爱附庸风雅。从梁培宽府上也见不到甚么书画作品,唯独客厅里挂了八个字,“行其所知、守之以道”。那是父亲手书,据说那时写完不称心随手丢弃了,梁培宽男士又捡了回来。”何晓涛说,梁培宽对世纪文景十分相信,“从来没提过稿费的事宜,协议拿往日,他看一眼也就签字了。后来咱们才晓得梁家兄弟(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间另有个约定,出版、再版父亲著述的稿费不得用于后人的家族生活开销。稿费率途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同梁漱溟著述出版相干;二是用于修复故居和坟茔;三是梁漱溟男士有一部分弟子,晚年过得其实不如意,梁漱溟生前就接济过这点人,此刻这种事宜依旧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