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全球新闻在线

全球新闻在线 首页 热点新闻 国内资讯 查看内容

华夏风物 | 黄芪补正

2022-4-29 11:47| 发布者: wdb| 查看: 50| 评论: 0|原作者: [db:作者]|来自: [db:来源]

摘要: 华夏风物 | 黄芪补正,更多关于国内新闻关注我们。

  古语云:十药九芪。在我们国家,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好几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黄芪,又称黄耆。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王孙者,贵族也,黄耆位尊,故以得名。”源于黄芪独有的药性特点,且“黄”有王者之意,故黄芪也别名为“王孙”。王维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曾写下独具匠心的《山中送别》一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中的“王孙”一说却非指人,便是这味古老中药黄芪的别名。

  中医考究精气神,“气”来源于大当然万物,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是关乎是否得病的要紧内在要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足就很难得病,邪正相争就须要“补正驱邪”。“莫贪附翁金钱草,祛邪黄芪正气汤。”黄芪为补益药,甘温纯阳,其性善动,行于内外表里上下,兼具生发之机,是益气固表的良药,可加强抵抗力。这既是治病救人的病理和药理,也是做人从政的道理。

  黄芪作为一个中药,素质关乎疗效,炮制方法不同,主治功效有异,但关于不同的人群,不论贫富,而是一样都可施治的。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云:“贫富虽殊,药施没有二。”这不但是医家治病之要,也是对药之纯真与否的检测。

  同样是黄芪,生晒、盐炒、米制、酒制、盐水炙,炮制方法不同,主治功用也有必定区分。是以中医对药材素质请求很是苛求,炮制进程不投机取巧亦不偷工减料。“修合没有人见,存心有天知”,为确保中药素质纯正,幸免造假,《唐律》划定,“处理拣择不精者,徒一年。未进者各减一等,监当官司各减医一等”;北宋神宗年间成立的“熟药所”,从药材采购、检测、治理到监督中成药的制作,都有专人负责。严刻的医药律令和看管,对保证药素质量,提升加工技艺及安定民生起到了踊跃的效用。

  俗话说,药食同源,黄芪不但是一味名药,还被广大用于食疗。谪居密州的苏东坡大病初愈,黄芪粥成为病后补虚的支柱,他即兴而作,写下一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写出了黄芪的药效。白居易愈是把黄芪当做餐桌上的平常食谱之一,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可视,唐宋时代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保养,已是一个时髦。质地温和的黄芪,在“润物细没有声”中将一身阳气,绵绵不绝地渗入到人的肌体中,润泽每寸肌肤,安抚五脏六腑,为大家提供着深深的抚慰与透彻的启发。

  生于寒凉之地的黄芪,本是“王孙贵族”,乡野之间却依旧维持颀长俊美,不卑不亢,不争不抢,集天地之阳气,深扎其根,修得质地温和之身,醇心仁厚之质,经年一跃而成为医家圣药,实属不易。而其甘于贡献,克疾疗愈,千年来对一位位患者的守护,愈是令人敬佩。(宁平)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最新评论

登录之后发表您得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