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虎口”护古籍
八十年前山河破碎之际,在敌人虎视眈眈中
大批学界战士抢救转嫁南浔嘉业堂珍贵藏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对于推行新时期古籍事业的意见》,请求各地域各部门认真落实贯彻。这明白没有疑地表达:庇护古籍用好古籍,也是“国之大者”。
中华文明数千年不辍,离不开一代代仁人志士像呵护寿命一样呵护古籍,存续文脉之根。为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郑振铎后人等学者,还原一段八十年前学界战士“虎口”护古籍的惊心动魄往事……
四月的江南,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位于浙江南浔的嘉业藏书楼,轮廓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
嘉业藏书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口字形两层楼,全盛时代藏有古籍珍本60万卷。便是这座满是书香的小楼,1940年初忽然间被多方势力觊觎。日本、汪伪、伪满的特务机关及其附骥之文化机构,甚而美国的哈佛燕京学社,都盯上了嘉业堂的藏书。华夏珍贵古籍又一次面对流散的厄运。
这时,一直在上海隐居的郑振铎显露了。
“江南沦陷后,祖父的心情愈来愈坏,爱书如命的他,眼看着没有数珍贵古籍在战火中遭受空前洗劫,心急如焚。”郑振铎之孙郑源叮嘱记者。
郑源在郑振铎逝世4年后出生,“尽管咱无瞧过祖父,但咱小时刻常听祖母、曾祖母和父亲讲祖父的故事。后来,咱又帮助父亲梳理出版祖父的遗著、书信等,对祖父有了更深的理解。”
山河破碎,华夏优秀常识分子集体向西南迁徙,郑振铎却抉择留在上海,这一度让友人们不解。直到抗战胜利,郑振铎才道出他的苦衷:“足足八年间,咱为何老留居在上海,不走势自由区去呢?时时候刻都有危险,时时候刻全在恐怖中,时时候刻全在敌人的魔手的巨影里生活着,然则咱不行走……咱不行逃避咱的责任。”“前四年,咱耗心力于罗致、访求文件,后四年,咱尽力于保全、梳理那一些曾经获得的文件。”
而从各方掠夺者的“虎口”中,为国度抢救下嘉业堂藏书之精华,是郑振铎那一些年里“罗致、访求文件”的一部分,仅仅这一部分,也如同电影大片般刺激与精彩。
劝退觊觎者,沪上“耗心力”
嘉业藏书楼的主人原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幹,他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长孙。刘家财力雄厚,延续三代皆是爱书之人,家中当然聚藏了大批古籍珍本。1920年,刘承幹专门修了这座小楼放置藏书。
“全盛时代,嘉业堂藏有宋元刊本151种,位置志书1000余种,以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共计60万卷。”浙江图书馆位置文件部副主任郑宗男叮嘱记者,但自1933年后,刘家家道中落,精力财力不济,难以接着打理嘉业堂,甚而最初变卖藏书。江南沦陷后,刘承幹最初把藏书之精华部分运往位于上海租界的居所。
因其丰富的古籍收藏,1940年代初期最初,嘉业堂首尾招致近10方势力觊觎。冲在最前面的是“满铁”大连图书馆,其背后是“满铁”考查部。这种两年前采购了嘉业堂《永乐大典》的日本情报机关,对嘉业堂悉数藏书志在必得。来源京都大学的学者高仓正三也受命参加此中,他和“满铁”大连图书馆的田中老人一同拜访了时居上海的刘承幹,开出37万元的高价,想买下嘉业堂的悉数藏书。后来,“满铁”又派出燕京大学教授刘诗孙,把采购价值抬至60万元。
除此之外,具备日本军部背景的东亚同文书院,委托北平旧书店来薰阁boss陈济川前来上海商谈收书事情;从事文化渗透的东方文化工作委员会也盯上了这批书,派出日本汉学家桥川时雄;汪伪政权的大汉奸梁鸿志也来了;另有闻讯赶来的许多北平二手书商,它们背后是伪北平、伪满以及日本的文化机构,连哈佛燕京学社在内的美国人,也对嘉业堂藏书动了心理。
重围以下,嘉业堂藏书岌岌可危。1940年4月29日,郑振铎在给好友张寿镛的信中,将这段时间形容为:“此数月中,诚江南文化之生死存亡关头也。”
由于,不论嘉业堂藏书落入哪一方,华夏珍贵古籍都难逃流散的厄运。
如许危急时候,“耗心力”保全古籍文件的郑振铎,如何才能驱除魔爪呢?
郑振铎起首劝退的是老熟人陈济川。陈济川一到上海,郑振铎便寻到他,从私人私交与民族大义两方面发展劝说,又掏出5000元的支票,作为陈济川在北平收书的佣金。
此举差不多于击退了东亚同文书院,北平其它旧书商见此,也纷纷知难而退。关于其它时不时冒出去的竞争者,郑振铎则“没有话不说尽”地劝说刘承幹不需要把书售给它们。第一大的威胁者“满铁”,恰恰在那个时刻由于里面权力斗争,对花重金购置华夏古籍发生了争议。郑振铎趁此机会,打算迅速拿下已被刘承幹转嫁至上海租界的嘉业堂藏书中最精华部分。余下的书籍,正在可行用以搪塞日方。
在嘉业堂数十万册藏书中挑选出最精华部分,可行想象是一场多么大的挑战。华夏国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以为,郑振铎之是以提议这样的方案,正由于他有着不凡的文件学目光。
郑振铎先经过浏览目录规定大致购置范畴,再和特意从重庆潜回上海的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的徐森玉一道,在刘承幹上海藏书处浏览近半个月,从2700多部古籍中确定了购置书目。终归在1941年4月,以25万元的价值,秘密买下了嘉业堂藏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包括明刊本1200多个,钞校本36种。在给张寿镛的信中,郑振铎解释道:“此类书多数为‘史料’及集部孤本、罕见本,咱辈不收,欲得之者大有人在。保留文件之意义,便在与某方争此类文件也。”
“这批文件中,有明代抗击倭寇的史料,在那时具备要紧的时期意义。”吴真说。
买下藏书,不过庇护珍贵古籍不外流的第一步,还须要将书转运至平安之地。1941年夏天,上海形势愈发严峻,这批嘉业堂藏书,连同其它抢救来的珍贵古籍,必需尽快运送出沦陷区。
郑振铎先是挑选出最为珍贵的82种善本,由徐森玉亲自带着,辗转香港运抵重庆。剩下的绝多数善本,则由邮局打包成3800个包含寄往香港,由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主任陈君葆负责保管。
战争形势变幻莫测,这批运往香港的珍贵古籍,经验了那时的郑振铎难以想象的坎坷。
坎坷归国路,居中再“交手”
这批书到达香港后,一最初计划由海路运往昆明,但那时沿海地域已被日军操控,人民政府打算将这批古籍运往美国,由华夏驻美国使馆代为收藏保管。没料到珍珠港事故忽然爆发,日军最初进攻香港,这批古籍没能赶上原定的“格兰特总统号”邮轮。
可是,不幸倒成了万幸。“格兰特总统号”邮轮一会儿即在马尼拉港被日军炸沉,这批古籍阴差阳错幸免了沉没海底的命运。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2月,这批古籍连同其它藏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的书籍,被日军做为战利品运往东京。
身在上海的郑振铎,只晓得这批古籍“沦陷于香港”,以后便“全无信息”。他曾一度认为这批珍贵的藏书已不在这种全球上了。在1945年11月发表的《求书日录》序中,他沉痛地说:“咱们费了那末多心力所搜集到的东西,莫非竟被毁失或被劫夺了么?咱们两年间辛苦的所得莫非竟亡于一朝么?咱们瘁心劳力从事于搜集、访求,抢救的结果,莫非即是集合在一处,便于敌人的劫夺与烧毁吗?”
他甚而自责抗战时期搜救古籍是“多事”,“如果不搜集拢来,或许多数的书都仍可楚弓楚得,分藏于各地各收藏家手里吧?”
自然,他也渴望着奇迹,期望这点书仍在这种全球上,“但愿是依旧没有恙的保留在某一种地点……咱不信任这大量的国之瑰宝便会这样的没有影没有踪地失去!咱祷求他们的平安!”
或许是上天听到了郑振铎的祷求,这批古籍尽管落在了日本人手里,但终归仍是历经坎坷回到了华夏。而郑振铎在此中,又一次发挥了极为要紧的效用。
1942年,这批古籍被劫掠到日本后,并没有引起重视。吴真推荐说,那时日本人认为中方已将珍贵古籍抢运完结,剩下的书价格适中。因而,这批书先是交到文部省,1943年7月又被运往上野的帝国图书馆,直到1944年1月25日才被开箱梳理。
“近代日本文件学第一人”长泽规矩也被邀请主办梳理事务,也是他发觉这批书极有价格。“在无全部消息可行参考的概况下,长泽规矩也便摸到了这批古籍的非凡来历。”吴真说。
“长泽规矩也本来是郑振铎的好友人。”吴真叮嘱记者,长泽规矩也和郑振铎曾有频繁的书信往来,1931年,郑振铎辑印《清人杂剧》初集时,长泽规矩也曾将本人珍藏的孤本寄到华夏。自然,它们二人的来此后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重中断。
吴真从2009年起最初关心郑振铎劫中护书这段往事,十几年来,她屡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防卫省防卫探讨所、东京帝国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材料室查阅相干材料。在异国他乡埋首各式档案的日子里,她本想寻找更多对于郑振铎的史料,没料到不测发觉了长泽规矩也在此中的效用。
“从这点材料看,郑振铎和长泽规矩也在这件事上有过间接交手,但它们两私人都不晓得这一丝。”吴真把这类“交手”比喻为一场黑暗中的打斗。
吴真因而打算,应用查阅到的材料,把长泽规矩也所发挥的效用充分展现出去,“从长泽规矩也的厉害,可行见到郑振铎当年所面临的,是多么强盛的对手,这愈加衬托出郑振铎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长泽规矩也最初梳理这批古籍时,美军飞机已最初频繁轰炸东京。他从这批古籍中挑选出两万珍本,连同帝国图书馆其它有价格的书,一同运往长野县立图书馆。挑剩下的,则接着存放到帝国图书馆内。但当日本投降后,别的书都运回东京安置,那两万珍本却又被转嫁到神奈川县的深山老林中。
据1947年后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的冈田温回忆:“长泽男士忠告咱们说,进驻军一来就要把书拿走呢!就像从前咱们在华夏所做的事宜一样。”因而,“咱们先把这批书从长野取回东京,接下来将这点书再次疏散。”
“再次疏散”的目的,便是不愿这批书被驻日美军或华夏发觉。吴真以为,长泽规矩也是意识到了这点书的价格,于是想把他们藏匿起来。
然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被劫夺的书籍中,有英国驻香港军官博萨尔寄存的书。日本投降后,做为英国派驻远东委员会官员,博萨尔应用他的职位优势,几经打听,终归在上野帝国图书馆寻到本人的书,与此同一时间,他也发觉了被长泽规矩也挑剩下的那批华夏古籍。
循着博萨尔的线索,华夏驻日代表团最初追索那批被劫夺的书籍。在这种进程中,郑振铎起到了要害效用。
当年,郑振铎为沦陷区抢救下去的全部书籍,都细心体制了目录,上面纪录着版本、题跋等详细消息。“这点善本,整天下唯有郑振铎一人掌握着他们的悉数目录”,吴真以为,正是郑振铎提供的这份原始书目,“为追索行动提供了有力证据,挫败了日方隐藏的企图,确保了这批珍贵古籍的完整回归”。
1947年5月,这批郑振铎等人抗战时期辛苦救下、在香港沦陷时被劫夺的古籍,终归又悉数回到上海。
为保留文件,发起同志会
关于书,郑振铎自述“原本就有特癖”,他一直在本人感兴趣的小说、戏曲范畴购置、搜集各样珍本古籍。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江南处处兵燹,藏书家们纷纷变卖珍藏的书籍。“1938年底最初,大量古籍涌入上海书市,当时有几股势力在采购图书,一种是美国的哈佛燕京学社,为美国人购书。另一种是‘满铁’的华北交通企业,另有汉奸梁鸿志、陈群等人,它们为日本人购书。”郑源推荐。
郑振铎后来也曾回忆道:“差不多每全家北平书肆都有人南下收书。”当时,位于上海四马路的华夏书店,是北平旧书店南下收书的聚集点。每一次去那边,郑振铎心情都很沉重,他常在见到“一包包邮件,堆得像小山阜似的”。这点书商收到的书,“大约十之六七是送到哈佛燕京学社和华北交通企业”,“殿版书和开化纸的书则大抵皆送到伪满洲国去”。
面临祖国珍贵古籍外流的情形,郑振铎心痛不已,“这点兵燹之余的古籍假如全都落在美国人和日本人手里去,将来总有一天,探讨华夏古学的人也要到异邦去留学。这使咱反常的苦恼和愤慨!”“更要紧的是,华北交通企业等机关采购的书都以府县志及相关史料文件者为主体,其居心大不可测。”
“郑振铎不忍心见到华夏古籍文件流落国外,这是他为国度收书的最重要的动因。”吴真说。
1940年1月9日,郑振铎结合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中法大学教授张凤举等人,创建“文件保留同志会”,“自今今后,江南文件,绝不听任其流落他去。有好书,有值得保留之书,咱们必为国度保存之”。它们依托那时的中央图书馆提供的中英庚款,与日本、日伪政府开展了一场文化争夺战。嘉业堂的那一些精华藏书,即是以“文件保留同志会”的名义采购的。
“祖父是购书专家,又年青力壮,因而打算他和张凤举负责收购,张元济负责鉴别宋元善本,何炳松和张寿镛负责保管经费。”郑源这样解释“文件保留同志会”的里面分工。
那一些年,郑振铎等人为国度搜购旧籍10余万册,此中有近5万册古籍善本。
在位于郑振铎故乡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担任郑振铎探讨所所长的陈福康看来,郑振铎它们收书的环境是那样艰苦,取得的成绩却那样使人骄傲,“早在1941年3月,郑振铎在信中就骄傲地说,它们用不到百万元之款买下了大批古籍,此中够得上善本准则的就有近4000种,曾经抵得上那时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北平图书馆的善本总数了。”
随着上海形势日渐恶化,郑振铎一面全身心投入抢救图书,一面愈加当心翼翼地隐姓埋名生活。他后反复忆:“咱换了一身中装,有时还穿着从来不穿的马褂,眼镜的黑边也换了白边。不敢在公共位置显露,还不敢参加全部的婚、丧、寿宴。”
即便逛书店,郑振铎也遭遇过惊险,还不错被他机敏地避开了:“有一天,咱坐在华夏书店,一种日本人和伙计们在闲谈,说要见见咱和潘博山男士。这人是‘清水’,管文化事业的。一种伙计偷偷地问咱要见他么,咱连忙摇摇头。一面站起来,在书架上乱翻着,装着一种购书的人。”
这位“清水”是日本大使馆一等书记官清水董三,也是特务组织“梅机关”的头目。那么一位有经历的特务,却认不出20世纪30年代首尾照片就上过报刊的郑振铎。“可视郑振铎当年的‘易容术’是多么高明。”吴真说。
后人辑史料,方知护书艰
为国度抢救古籍是在极端保密的概况下发展的,郑振铎的苦心与凶险处境,一最初其实不为人所知,包括他的亲朋好友。“直到抗战胜利,祖父的好多友人读到祖父写的《求书日录》,才清楚他不离开上海的真实原因。”郑源说。
后来,叶圣陶在郑振铎《西谛书话》的序言中,充满感受地说:“抗日战争时代,咱去四川,他留在上海,八年间书信往来极少……那时在内地的众多友人都为他的平安担忧,甚而责怪他舍不得离开上海,哪知他在这种艰难的时代,站到本人以为应当站的岗位上,正好做这样一桩默默没有闻而意义极端重要的事业。”
巴金也在《怀念振铎》中写道:“咱那时其实不了解他,直到后来咱看见他保留下去的一本本珍贵图书,咱听见对于他过着相似小商贩生活,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用种种法子保留善本图书的故事,咱才理解他那番苦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振铎护书往事中的更多细节,渐渐被学者打捞出去。
1982年,陈福康在北京图书馆特藏部的目录卡片里寻觅郑振铎相关手稿时,发觉目录中有5册《木音》,不晓得是甚么内容。调整出来一看,不得了,本来是郑振铎写给同为“文件保留同志会”成员张寿镛的信,已装订成册,共计270多封!“咱那时手全在颤抖,”陈福康回忆说,“由于来不及细看和摘录,咱当天就把这一发觉叮嘱郑振铎之子郑尔康男士,请他以家属的身份请求图书馆提供胶卷。”拿到胶卷的陈福康对着台灯,一种字一种字地辨别郑振铎当年的手迹,将这点信梳理出去。
40好几年来,陈福康一直着力于郑振铎探讨。2011年6月,趁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年过花甲的陈福康首次到了台湾。在那边,他首次完整读到了郑振铎那时写给“中央图书馆”首任馆长蒋复璁的信以及“文件保留同志会”当年的事业汇报。
陈福康在台湾时期,正值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但他十足顾不上这一难得的展览。“咱每天像打仗一样,早上去图书馆等开门,一直见到关门,中午饭都不出来吃,就啃几口面包。”
在那时的陈福康看来,假如大陆和台湾的郑振铎史料能合璧展出,“其意义绝不在那场《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以下”。
陈福康搜集、梳理的史料,让世人可以见到更多隐没在历史里的细节。
“玉海堂刘氏书款已于前日交去,当将要书取来,计共二十二包……群碧楼书,已约好菊老,于本星期日至孙贾处阅定。详情当续告……天津李木斋书已悉数为伪方所得,为之一叹……”这是郑振铎1940年3月1日给张寿镛的信,从中可行见到它们当年护书事业的复杂与吃紧。
“为公家购书,确较个人为不易。咱为本人购书,如为咱所喜者,每不吝重值;但为公家购书,则反议价至酷。”1940年3月27日,在给张寿镛的信中,郑振铎谈到了为国度购书的苦心与负担。
“一岁以来,弟之是以号呼,废寝忘食以从事于抢救文物者,纯是一番为国服务之心。若一谈及报酬,则前功尽弃,大类居功邀赏矣,万万非弟所愿问闻也。”“务恳吾公成全弟之私‘志’,感甚,感甚!”1941年2月26日,在给蒋复璁的信中,郑振铎这样推辞给他报酬的建议。
“祖父不但分文酬劳不取,还要用本人的钱支付车船、搬运及通信联络等费率。本来,据咱的祖母回忆,当时咱家的生活曾经很艰难了。”郑源说,祖父给蒋复璁的信,原本来本还原了他的爱国情感与高尚情操。
“经过对这点原始文献的阅读,咱们能更具体理解到郑振铎男士当年在上海详细做了甚么。”陈福康说。
吴真的寻访,则为此段本就精彩绝伦的历史增加了更多惊险因素。“探讨郑振铎的人好多,许多是从他这里的材料出发。但假如咱们无用到日方材料,或许说对日方材料发掘得不够深的话,就等于缺失了一种方位。”
吴真以为,在日本挖掘的这点新资料,可行为此场古籍争夺战增添一种掠夺者的观看维度,更能展现出郑振铎那一些年里的不易。
“敌人有多强盛,郑振铎的事业就有多艰苦。”这是10好几年的寻访中让吴真感受最深的位置。
更多国家内部资讯关心咱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