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措美县哲古镇卡珠村村民索朗班典的美满故事
图为索朗班典在和儿童一同读书。 记者 伍小龙摄
美丽的哲古湖畔,辽阔的哲古草原之上,一群群牛羊结伴而行,如散落民间的黑白珍珠。
措美县哲古镇卡珠村,平均海拔4600米,全村442人。立足丰富的草场资源,这边的群众世世代代过着放牧为生的日子。
在实施新款牧区概括体改革后,村民索朗班典全家可以走出牧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放牧那一些心酸事
“牧业村那就只得靠放牧为生。”索朗班典说。
卡珠全村草场面积15万亩,牲畜大家都有9456头(只、匹)。
索朗班典本年37岁,是土生土长的卡珠村人。他叮嘱记者,“新款农牧区概括体改革从前,家家户户都要出来放牧,不论家里牲畜多仍是少。”
1993年,当时13岁的索朗班典还在哲古镇完小上五年级,本来是该上学的好年纪。
但就在那一年,由于家里无人去放牧,索朗班典宁静的校园生活也被彻底打破,从此过上了辍学放牧的日子。
“每天独自一人与牲畜为伴,从家里到放牧点都要走上3天的里程。”索朗班典心酸地说。
可心酸的也不止这点, 2006年,他为了一头走丢的牦牛,整日整夜在山上寻觅,由于淋雨而大病了一场,差点把命都丢在了山上。
出行放牧,要求非常艰苦,吃的根本便是糌粑,住的是简易的窝棚。
“家中除了本人无其余的男劳能源,无人可行去放牧,而放牧还是家中独一的经济收入来自。”提起放牧,索朗班典一肚子的酸楚。
改革带来了实惠
2016年,村委会主任次仁顿珠在整体村民大会上提议了“以村小组为单位,实施定人养畜的意见。”
“关于家里无劳能源的来讲,定人养畜那是天大的好事。”饱尝放牧心酸的索朗班典第一种站出去签定了同意书。
就这样,新款农牧区概括体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卡珠村。
收集每家每户牲畜消息、制订方案、签字按手印等,卡珠村新款农牧区概括体改革就这样最初了。
“依照每家每户牲畜的数量,打算放牧的天数。”次仁顿珠说。
“假如一种小组有3000只牲畜,每年放牧是365天,那末有100只牲畜的家族每年放牧的时间便是12天,那末剩下的353天就能出行务工或许做点其它事宜了。”次仁顿珠给记者算起了这笔帐。
这样一来,全村442人中,放牧人口由从前的200多人降低到了此刻的96人。
截至日前,卡珠村的4个小组都实现了定人养畜。
走出来富起来
劳能源获得充分释放的卡珠村,群众在也坐不住了,纷纷走上了出行务工、创办合作社等增收的公路。
索朗班典也最初跑起了运输。“一年下去跑运输能赚到13万元吧!”提起此刻的收入,索朗班典笑得合不拢嘴。
走入索朗班典的家中,时髦的房屋装扮、崭新的藏式家具、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具备。“本年运输的机动车也由从前的皮卡换成了翻斗车。”
索朗班典还给记者算起了一笔帐:
每年牲畜养殖收入2万元;
跑运输一年能赚13万元;
草场生态补贴奖励资金一年5000元;
家里4个生态补偿岗位每年收入共12000元。
……
“这样算下去,咱家一年收入也快20万元了。”算完账,索朗班典露出了称心的笑容。
家里富了,儿童的教导也就成了索朗班典生活中最关切的事儿。
“此刻小孩的成绩还算可行,也是咱第一大的欣慰。” 索朗班典说,他无实现的求学梦有了新的连续。
从惯例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变中,索朗班典成为了哲古镇卡珠村改变的见证者和经验者,新款农牧区概括体改革正好打造更多的新款智慧牧民。
现在,好多跟索朗班典一样的放牧人,主动走出来务工创收,把劳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美满的生活增加愈加绚烂的色彩。